995健康提示:预防皮肤癌,应注意防晒,同时要多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癌变的肥沃土壤,调整体液酸碱平衡,是预防皮肤癌的有效途径。
皮肤癌常见有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于头颈、四肢、躯干等部位的皮肤、粘膜及皮肤粘膜交界处,早期即可形成溃疡,生长呈浸润性,浸入深部组织时,常伴有化脓性感染和淋巴结转移。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额面、眼眶、眼睑、鼻侧、耳周围等处,恶性程度较底,生长甚为缓慢,病程超过10~20年者极为常见。皮肤癌在我国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南方发病率比北方高。
1.日光照射紫外线因素,紫外线辐射是引起恶黑的主要因素,紫外线对DNA的损害是很敏感的,并且可以导致全身免疫力下降,许多资料支持日照、紫外线的致病效应也有人认为日照致恶黑的论据不足,提出日光循环因子假说,认为日光照射使机体产生一种因子,伴随血液循环到其它部位,刺激黑素细胞产生恶变。这种假说尚待证实,但日照与紫外线引起恶黑产生的论点,还是为人们所承认。
2.种族遗传因素美国白种人皮肤恶黑的发病率比黑人高,日本人的恶黑低于白种人,而澳大利亚人,尤其来自英国的凯尔特(celt)族人的恶黑发病率最高。人类患恶黑的病人中1%~6%有家族史多发性恶黑着有家族史的比例可高达阿44%,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Greene收集34篇文献资料,共有家族性皮肤恶黑患者450例,分布在155个家族,平均每个家族有3例,最多的一个家族有15例患者。所有病例均发生在白种人身上。有67%的恶黑是在原有黑痣上发展的,家族性恶黑有日渐增多之势。流行病学资料亦显示白种人皮肤恶黑发病率明显高于有色人种。
3.原有色素痣的恶性变60%的恶黑是由良性痣产生的,先天巨痣恶变率高达10%~30%,有人认为皮肤黑痣总数多于20个者,发生恶变的危险性高3倍。交界痣和混合痣中的交界成分可以恶变成黑瘤是众所周知的。交界痣主要是婴幼或儿童皮肤色素痣的表现型,青春期以前绝少恶变,青春期后大多交界痣都已转变成皮内痣,仅手掌、足底、阴囊、阴唇等少数部位在成人仍保持交界痣特性。因此这些痣潜在恶变的可能性最大。皮内痣一般认为是良性不发生恶变的,而现在皮内痣发生恶变也有报告。
4.内分泌因素认为妊娠可以激发黑痣恶变,或促使已有的恶黑加剧而导致不良预后的看法由来已久。雌激素的增高与恶黑发生的关系尚无肯定性的结论,黑色素瘤细胞内有雌激素受体存在,表明它与恶黑的病变有一定的关系。黑色素的形成是由于黑素细胞内有一种含Cu 2+的络氨酸酶,在其催化下络氨酸氧化而成黑色素。人体内的谷胱甘肽能间接的抑制络氨酸酶的活力,雌激素及黄体酮则能对抗谷胱甘肽的作用,而造成黑色素的生成增多,故认为内分泌与恶黑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5.创伤及慢性刺激因素创伤、慢性刺激因素是诱发色素性皮损恶变的原因之一,如瘢痕癌的发生与慢性刺激和创伤的关系早已为人所知。用腐蚀、电烧灼等不彻底的刺激手段治疗良性痣而引起突然播散导致死亡的病例也有报道。至于创伤与恶黑的发生关系尚难完全肯定。
预防皮肤癌,应注意防晒,同时要多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癌变的肥沃土壤,调整体液酸碱平衡,是预防皮肤癌的有效途径。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等…[详情]
08年元月份因咽食有疼痛感,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晚期,手术不久后发现有转移现象,再次经放化疗治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