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日前,杭州一名30多岁的男子熬夜看完世界杯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后送往医院被诊断为脑梗死。连日来,辽宁、苏州等地也发生了看世界杯猝死的案例。对此,网友纷纷表示惋惜。“小隐”奉劝大家:“熬夜有风险,且看且珍惜。”“刘国宏
生命不能重播
日前杭州一名30多岁的男子熬夜看完世界杯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
后送往医院被诊断为脑梗死
连日来
辽宁、苏州等地也发生了看世界杯猝死的案例
对此
网友纷纷表示惋惜
“小隐”奉劝大家:“熬夜有风险
且看且珍惜
”“刘国宏Leo_JuzPlay”提醒那些“只看球不踢球”的人
别只顾娱乐忘了身体
呼吁大家不要将这4年一次的足球盛宴变成“世界悲”
身为医生的“马桥CDC”在微博上为一些铁杆球迷支了几招:首先要在比赛开始前和中午补足一天7小时的睡眠然后在观看比赛期间尽量减少烟酒、零食和浓茶的摄入
保持良好的看球姿势
“冠心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的患者及老人、小孩
还是少熬夜看球为上
”“心血管科医生LI”跟帖称
“很多猝死现象在一个小时前会发出诸如胸痛、呼吸急促、头晕等预警
大家切莫一心看球忽视这些苗头”
“小米老师”回忆起1998年世界杯比赛中英格兰点球负于阿根廷后当地医院两天内接收了比往常多25%的急性心梗患者
而对于那些在乎健康又割舍不下比赛的球迷网友“牙刷刷牙用牙刷”倒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建议:看重播
先看点评再就医
如果你曾想象过在网上像评价一家餐厅一样给一位医生打分的话那你这个想法如今就已经成为现实了
美国目前有40~50家在线网站提供对医生进行评价和评级的功能
而国内前段时间曾惹众议的“郑州儿科医生红黑榜”
其本质也是对医生的网络评议
美国相关研究显示超过1/3的人会基于这些评分而选择或避开某位医生
如果一位医生有大量差评
没人会认为这是空穴来风
很多医生对此表示“压力山大”
一位来自内华达州的家庭医生认为
很多负面评论存在偏见
他举例说
一位患者在线评价某医生不喜欢孩子
事实上是因为他当时带了4个孩子
干扰了医生的正常工作
中国医生“小医霍霍”颇有同感
认为相关评价体系缺乏量化标准
太过感性
容易“走偏”
当然大家也注意到了医疗与餐饮行业的不同
“bayr酱”分析说
医疗不完全是一个服务行业
还有很强的专业性
所以“不能凭一时的感受就给医生戴上红帽子或黑帽子”
“这可能导致对医生的误解
也是对患者的误导”
“卢OnTheWay”还担心这样的评价体系会让医生诊治中的关注点发生错位
不管怎样
就像“王子仲瘦”说的
患者有表达的权利
这与保障医生的权益并不冲突
作为医生
只有拿出平常心
才能“变压力为动力”
医师考核怎么考
自去年年底医师定期考核标准程序和方法推出后2014年全国医师定期考核于近期在各地先后展开
实际上
自2007年原卫生部出台《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以来
社会上对考核必要性的争议就从未中断过
不少网友与“急诊夜鹰”一样认为医师定期考核“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帮助医护人员提高执业水平
且“医生从住院医到正高职称
每个阶段要面临的考核已经够多了
疲于应对”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大内科主任周昭远则直言
考核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与预期相左
所以不如“把好执业医师的入门关”
对于考核的形式和内容“蚂蚁也游泳”提出对行医20年以上者主要考核本专业的新观念、新进展
行医12~20年者侧重疑难杂症的分析
行医5~12年者则以上两个项目都要考
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叶瑞忠还表示
考核应该“不设标准答案”
不管怎样
多数网友相信医师定期考核的初衷是好的
微博达人龚晓明指出
目前仍有很多医生在以陈旧的知识治病
“美国的医生需要每年阅读60篇新文献来应对定期考核
而这些文献就是他们更新知识的重要来源
”
(责任编辑:李德亮)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