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常识 >> 正文
脊髓空洞症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
- 编辑:
- 更新时间:2014年06月30日
- 脊髓空洞症常识
- 脊髓空洞症的注意事项
- 脊髓空洞症的表现和病因病理
- 如何预防脊髓空洞症疾病
- 预防脊髓空洞症的措施有哪些?
- 脊髓空洞症病因特点
- 患上脊髓空洞症能活多久?
- 如何做好脊髓空洞诊断
- 脊髓空洞症诊断
脊髓空洞症为一种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病理特征为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缓慢进行的脊髓病变。那么此病是如何形成的呢?要知道是如何形成的,得先知道此病的病因有哪些。
脊髓空洞症发病原因?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前者多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后者常由外伤、肿瘤、炎症等引起,后者罕见。
1、先天性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本病常伴有脊柱裂,颈肋,脊柱侧弯,环枕部畸形等其他先天性异常支持这一看法。
2、脊髓血液循环异常引起脊髓缺血,坏死,软化,形成空洞。
3、机械因素:因先天性因素致第四脑室出口梗阻,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向蛛网膜下腔受阻,脑脊液搏动波向下冲击脊髓中央管,致使中央管扩大,并冲破中央管壁形成空洞。
4、其他,如脊髓肿瘤囊性变,损伤性脊髓病,放射性脊髓病,脊髓梗死软化,脊髓内出血,坏死性脊髓炎等。
脊髓空洞症详细解释: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1、先天发育异常学说
本病常合并脑积水、扁平颅底、先天性延髓下疝畸形、颈枕部畸形、短颈畸形、颈肋、脊柱侧后凸、脊柱裂、弓形足等,故认为本病是脊髓先天发育异常所致。
2、机械性脑脊液循环障碍学说
最早由Gardner等人提出,认为脊髓空洞的形成完全由机械因素所造成,主要有两个致病因素,其一是由于颈枕区先天性异常,第四脑室出口闭塞,妨碍了脑脊液从第四脑室进入蛛网膜下隙,而进入脊髓中央管;其二是脑室内脑脊液搏动性压力不断冲击脊髓中央管管壁。
导致中央管逐渐扩大,最终形成空洞。此外,第四脑室顶部四周软脑膜的粘连也可伴发脊髓空洞症,而当脑脊液循环得到改善后,临床症状也有所好转。
3、血液循环异常学说
脊髓中央区是脊髓前后动脉交界区,侧支循环差,外伤后该区易坏死软化形成空洞,常由受伤部的脊髓中央区(后柱的腹侧,后角的内后方)起始并向上延伸。脊髓内肿瘤囊性变可造成脊髓空洞症。继发性脊髓蛛网膜炎患者。可能由于炎症粘连,局部缺血和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脊液从蛛网膜下隙沿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脊髓内,使中央管逐渐扩大形成空洞。脊髓炎时由于炎症区脱髓鞘,软化、坏死,严重时坏死区有空洞形成。
二、病理
有空洞的脊髓外观可能正常,亦可能呈梭形膨大或呈现萎缩。空洞壁不规则,由环形排列的胶质细胞及纤维组成,空洞内常含有无色或黄色液体,空洞多发生在颈髓可向脑干或胸髓扩展,腰髓较少受累,偶尔可有多发性空洞,互不连通。早期可能局限于一侧后角的底部,以后累及脊髓后角的腹侧部分及前角的底部,最后扩展到该水平的极大部分。
神经细胞与传导束可有继发的变性,主要在脊髓丘脑束交叉处、脊髓丘脑束、锥体束、后柱、前角细胞以及后角。常见病变位置有三处:①在中线切断内侧丘系交叉纤维;②在锥体及下橄榄核之间累及舌下神经;③向腹外侧延伸于下橄榄核及三叉神经脊髓束之间侵犯迷走神经。在延髓空洞症病例中不常累及面神经核、前庭下核到内侧纵束的纤维、脊髓丘脑束及锥体束等。
- 上一篇:脊髓空洞症预后注意事项
- 下一篇:脊髓空洞症诊疗误区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