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常识 >> 正文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与鉴别
- 编辑:
- 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4日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2012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学术研讨会”上30余位相关专家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治疗标准进行了探讨。北京304医院的孙大铭教授作为主席团成员出席该次会议,并建议结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及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的标准,将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与鉴别标准进行了更为科学的定义。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与鉴别
临床诊断:应仔细询问病史,包括髋部外伤、应用皮质类固醇、饮酒或贫血史等。对临床症状要明确疼痛部位、性质、与负重的关系等。查体应包括髋关节旋转活动情况。
X线摄片:X线片对早期(O、T期)股骨头坏死诊断困难,对Ⅱ期以上的病变则可显示阳性改变,如硬化带、透X线的囊性变、斑点状硬化、软骨下骨折及股骨头塌陷等。推荐取双髋后前位(正位)和蛙式侧位进行X线摄片,后者能更清楚显示股骨头坏死区的改变。

MRI:典型股骨头坏死的T1加权相改变为股骨头残存骨骺线,邻近或穿越骨骺线的蜿蜒带状低信号区及低信号带包绕高信号区或混合信号区。T2加权相可出现双线征。专家建议的扫描序列为T1及T2加权,对可疑病灶可另加T2抑脂或短T1反转恢复(STIR)序列。一般采用冠状位与横断面扫描,为了更精确估计坏死体积和显示病灶,可另加矢状位扫描。钆增强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检测特别有效。
CT:对于Ⅱ、Ⅲ期病变,CT检查可清楚显示坏死灶的边界、面积、硬化带、病灶自行修复及软骨下骨折等情况。CT显示软骨下骨折的清晰度与阳性率优于MRI及X线片,加用二维重建可显示股骨头冠状位整体情况。CT扫描有助于确定病灶及选择治疗方法。
患上股骨头如何治?临床上还有哪些治疗误区?
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把股骨头坏死分为四期,即股骨头坏死0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Ⅰ期坏死在临床上发现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早期症状很隐晦,很少有患者并不会为髋部的偶尔疼痛来院检查。当病情进展到Ⅱ期以后,患者就会出现较严重的疼痛情况。
因此,Ⅱ期以后患者确诊的情况比较多,对于Ⅱ期和Ⅲ期的患者来说,打压植骨手术被誉为是目前国际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有效果、最具吸引力的治疗方法之一。而相对Ⅳ期患者,则应首先考虑置换手术。
由于中国的地区医疗水平并不健全,医师自身诊疗水平的不足,在实际治疗中出现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不少医疗机构及个体诊所,为迎合病人惧怕手术的心理,一味采用中医中药进行保守治疗,导致很多病人失去了保留股骨头的最佳手术时机;
另一方面,很多基层医院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一律进行人工关节置换,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年龄和病变分歧,甚至对年龄仅17~18岁的患者一律进行,过早置换对于年轻患者而言,在术后15~20年,不得不"二进宫",这对一个普通百姓而言,无论从心理上和经济上都难以承受。
- 上一篇:股骨头坏死CT成像症状
- 下一篇:如何预防骨坏死病人发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