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高考加分 “壮”高考公平

文章简介:教育部6月30日傍晚在网站发文重申了2010年制定并于今年全面实施的高考加分新政。这是近日教育部对高招纪律连发多项“禁令”后,对高考加分“瘦身”规则的详细解释

高考加分“瘦身”只是第一步,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完善高考加分制度,在扎紧口子的同时,规范审核认定,避免其被钻空子,损伤制度公信力,还需要更有效的办法。

教育部6月30日傍晚在网站发文重申了2010年制定并于今年全面实施的高考加分新政。这是近日教育部对高招纪律连发多项“禁令”后,对高考加分“瘦身”规则的详细解释。

教育部在政策通报中指出,为更好地发挥高考加分的积极导向作用,切实纠正加分政策执行被异化以及资格造假等突出问题,2010年教育部会同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文,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调整。通过调整,全国奥赛科技类加分、体育特长生加分和地方性加分项目大幅减少;具有这三项加分资格的考生由往年的5万人减至3万人,减少40%。其他加分项目分值普遍由20分降至10分内。

高考加分政策,几十年来就一直存在,本来是对高考制度公平公正的修正和补充,可是,近年来,在执行过程中乱象频出,屡屡发生弄虚造假和以权换分事件,反而制造出新的不公。2009年,重庆一所重点中学74名尖子生享受了20分的少数民族加分,经调查后,重庆取消了7所中学31名高考考生少数民族加分资格;同年,浙江一所中学被爆出航模高考加分的19名考生中,13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而今年高考成绩出炉后,辽宁本溪中学又因为超多的体育特长生而受到质疑,该校高三学生中可以享受加10分的二级运动员竟然有87人。

在“中国第一考”的战场上,往往一分之差,就可以挤掉千军万马,遑论10分、20分的差距。于是各路人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牢牢盯住高考加分这块“唐僧肉”。资料显示,教育部规定的加分项目只有14种,而各地实际执行的却多达200余种。各地由此还衍生出了各种特长加分的产业链,奥数就是其中之一。利益、金钱乃至权力的介入,使得高考加分这一立足公平的政策屡屡事与愿违,成为有失公平的一种制度,受到公众的广泛质疑,取消高考加分的呼声也日益响亮。

目前,虽然完全取消高考加分还不太可能,但确保高考公平,让所有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仍是首要目标。重申对高考加分政策“瘦身”,正是强壮高考公平的应然之举。否则,在起跑发令枪响之前,已有人提前抢跑,谈何公平?对那些希望用高考改变命运的贫家子弟,规则不公而导致命途多舛,岂不是太残酷?

从现在情况看来,大多数地方都大幅精简了加分项目,加分分值也普遍降低。但高考加分“瘦身”只是第一步,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完善高考加分制度,在扎紧口子的同时,规范审核认定,避免其被钻空子,损伤制度公信力,还需要更有效的办法。比如,能否改加分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体育特长生能否只对体育类的专业有效?对符合资格的加分者信息更需透明公开,减少暗箱操作,减少权力和金钱寻租的可能。

国外的高校,体育和文艺特长是最常见的加分项,很少有质疑之声,是因为国外高校多是自主招生。而在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本是好经,却被念歪了。究其原因,还在于中国高考承载了太多的公平正义的重负,从中也可以窥见中国高校自主招生之路的举步维艰。之前北大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本来是高校探索自主招生的重要一步,可惜,也是因为强大的舆论压力,为避免遭受公正质疑,校长们也只能四平八稳地推荐优等生。可见,自主招生虽是高考改革的一个长期目标,但是,这有赖于高校体制的变革,而保证公平公正始终是高考的第一要义。而今,还是先治好高考加分的“虚胖症”,高考公平才能更健康。

(责任编辑:李德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推荐热图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专栏图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