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前瞻性定群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已确诊的和可疑冠心病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远期、全部原因的死亡率,特别是老年冠心病病人,运动能力下降者更为明显。 虽然已知阿司匹林可减少急性心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近期死亡率,但其对远期所有原因死亡率的影响尚不清楚。 为了确定阿司匹林是否可减少已确诊和可疑冠心病…[详情]
冠状动脉是指供应心脏血液的动脉,它一旦狭窄、痉挛或阻塞就要引起心肌缺血,称为冠心病。 冠心病冬季多发,在我国北方多于南方。 哪些情况下易患此病呢?有人将其危险因素总结为五高:高血压、高血脂、高吸烟、高体重、高血糖。 其他一些易患因素有:饮酒;A型性格(指争强好胜,无耐心);老年人;男性(女性绝经后与男性…[详情]
(一)脂类影响 1.脂肪数量:饮食脂肪的质与量对血脂水平有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饮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饮食脂肪总量是影响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主要因素,摄入脂肪占总热能40%以上的地区,居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升高。日本人均摄入脂肪量为总热能10%,动脉粥样硬化症者较为…[详情]
不好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现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1912年俄国学者给家兔喂养高胆固醇食物,造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详情]
过去我们常说,要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就必须讲究卫生,谨防病从口入。现在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也必须把好“病从口入关”。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现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详情]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平时我们说的冠心病多数是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冠状动脉狭窄多系脂肪物质沿血管内壁堆积所致,这一过程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详情]
问:我因心前区疼痛做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显着狭窄,就同时做了介入治疗。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不受任何限制,干一些较重的活也无妨。但是介入治疗后室性早搏的问题却没有解决,是不是与冠心病有关,我现在该怎么办? (湖南刘先生) 答:您患有冠心病是肯定的,因为冠状动脉造影表明冠脉有显着狭窄并做了介入治疗。您现…[详情]
主要包括: 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心肌梗塞与冠心病猝死的发病和年龄呈正比。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性别: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35~44岁男性冠心病的死亡率是女性的5.2倍。但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升高。此时,女性冠…[详情]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约8%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存在慢性肾脏功能减退。这些病人中,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较常见,且随肾功能减退程度的加重,其冠心病发病率增高。慢性肾脏疾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 慢性肾病病人中,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仍具有评…[详情]
世界公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冠心病的四大危险因素。这四大危险因素中前三项均与膳食有关,因此,改善膳食结构是防治冠心病的基本措施。 1.冠心病病人饮食原则是什么? (1)控制摄入总热量。膳食摄入总热量过多,超过人体的消耗,必然会以脂肪的形式蓄积于体内,造成肥胖。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曾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