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健康网|亚健康|饮食禁忌|中医拔罐|房事养生
您现在的位置:995健康网>> 现代养生>> 睡眠起居>>怎么才能让觉睡的更好更香

怎么才能让觉睡的更好更香

>> 返回 现代养生 首页

文章简介: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但如果不按时睡觉,即使白天睡得再多,也难达合理作息之效。有时我们对一些坏习惯并不以为然,直到这些坏习惯影响到我们。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但如果不按时睡觉,即使白天睡得再多,也难达合理作息之效。有时我们对一些坏习惯并不以为然,直到这些坏习惯影响到我们。

日前,搜狐健康一项“2014中国网民睡眠调查”显示,在4.6万位网民中,90%的网民认为自己有睡眠障碍。每个人睡眠的情况各有不同,有的人早上醒来精神百倍,有的人醒来却困乏萎靡;有的人入睡号称“秒睡”无压力,而有的人却常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睡不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呢?我们又该怎么正确的睡觉呢?

保证身体机能正常

最晚应在11时前入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类是大自然的最高级生物,节律与自然的节律应保持一致,起居作息要顺应天时。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方式,现代生活由于电灯的发明、生活节奏的变化,休息时间已经逐渐后推,如今更有“夜生活”之说,这样的生活不利于身体健康。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但如果不按时睡觉,即使白天睡得再多,也难达合理作息之效。晚上10时后不适宜KTV、看电影等让大脑兴奋的事情,应心定安神、停止活动,最晚11时之前上床睡觉,以让身体的各项器官得到良好的休息。对于熬夜族,年轻时身体好熬夜对身体的影响可能不会很快显现,若长期熬夜,等到35—40岁身体机能下降后便可感到精力大减,这是年轻时熬夜挥霍身体使然。

睡眠时数尚无定论

总量起码为7-8小时

关于睡多久才够的问题,医学上普遍认为7至8个小时较为合适,睡眠总时数起码为7小时,最好能达到8小时。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多,这由身体机能以及生长发育问题决定。比如婴儿需要整天睡觉,是因为婴儿的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快速成长。

正常情况下,人在睡眠时,心率呼吸会减慢,体温和血压会下降,基础代谢会减低,尿量会减少,胃液分泌会增加,从而人的体力得到恢复。倘若睡醒时感到精神焕发,迫不及待地起床开始新一天的生活,思维清晰,情绪平稳,就说明拥有了一个良好的睡眠。睡眠是否良好的判断依据:自我主观感觉第二天是否累、困,早上是否有精神;白天工作效率如何,若常打哈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则说明头天晚上睡眠不好;看身体信号,若心脏、肝脏、血糖等的指标不正常也可能是睡眠不好所致。

长期睡眠不足

引发很多疾病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仅会导致疲劳问题,更是很多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些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的群体应该注意自行调整、补休,白天睡觉,夜间活动,是一种睡眠剥夺现象,久之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体质也渐渐下降。

长期熬夜、晚睡、睡眠不足对身体健康造成的隐患,一方面体现在对大脑的影响,白天嗜睡、犯困,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思维与判断;另一方面则是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此外,对于青少年而言,睡眠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睡眠不足也是皮肤健康的大敌。

需要注意的是,不提倡睡眠时间过长。睡眠是一种有规律的生物钟的现象,生物钟一旦受到干扰,人体健康也会紊乱。尽量不要赖床、睡懒觉,以免打乱节律与生物钟,最好能遵循自然规律,偶尔睡眠被打乱应花时间进行弥补。

为不影响睡眠

睡前勿过于兴奋

为了不影响睡眠质量,睡前不建议喝兴奋性饮料,比如浓茶、咖啡、酒精等。不建议看兴奋性电影,否则会刺激大脑,使大脑难以休息,即使已经入睡,大脑仍会处于加工状态。看恐怖、兴奋类电影,大脑的兴奋点不能及时关掉,经过加工处理后,夜间可能反复做梦,影响睡眠质量。“大脑的睡眠功能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需在晚上时挂空挡,如果一直运行,长时间会出问题,因此建议不过度用脑。”

部分人由于晚上入睡困难,睡前运动以期疲劳后很快入睡。晚上运动不可取,即使可以很快入睡,也会是疲劳状态,影响睡眠质量。睡前可做些和缓的伸展运动,让身心慢慢平静,揉揉肚子、搓搓腰等等。从养生角度来说不提倡吃夜宵,“胃不和,寐难安”,睡前吃东西使胃肠道得不到休息,肠胃舒服、和顺才能保证优质睡眠,因此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以免加重肠胃负担。睡前大量喝水也不可取,会导致夜尿多,夜间多次起来上厕所就打乱了睡眠节奏。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孙璇)

推荐内容
  •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即日常生活有一定规律并合乎人体的生理机制。起居有常…[详情]

关于我们|产品中心|营销服务|合作洽谈|服务声明|招聘信息|联系方式|网站地图|推广服务

995健康网-最专业的养生健康平台 www.995jk.com 站长邮箱:271533443@qq.com

石家庄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三日内删除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19001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