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7省“十面霾伏”元芳你幸福吗?

文章简介:全国17省“十面霾伏”元芳你幸福吗?“脏乎乎的雾让人太难受了,待一小会儿就觉得有点不舒服。”1月13日一早,戴着口罩出门的北京市民张先生无奈地说。

北京环保局今天上午11时召开新闻通报会,联合相关委办局一起,介绍《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实施情况,以及近几天空气质量状况及预报信息。以下为现场文字直播。健康资讯

方力(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上周四下午由于受到大范围空气污染影响,我市空气质量逐渐转差,部分地区在周五达到严重污染,按照北京市重污染日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我时分级、分区实施了该方案。今天通气会主要向各位介绍目前空气质量情况,今后几天的趋势以及重污染日应急方案的实施情况。

全国17省“十面霾伏”元芳你幸福吗?

出席今天通气会的有市经信委李洪副主任,以及市交委、市住建委、市卫生局、市交管局、市城管执法局以及市环保局相关处室负责人。首先,我们请市环保监测中心张大伟主任介绍我市空气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张大伟(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下面我把近期空气重污染有关情况做一个介绍。1月10日到13日,基于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市空气质量连续四天污染级别维持在重度和严重污染的水平。其中重度污染日从11日到13日都是严重污染。本次污染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浓度水平高三个显著的特点。近年来是比较罕见的。

第一,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全国中东部地区整体大范围污染,环保地区尤其明显,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第二,持续时间长,1月9日北京空气质量还是二级,良好。10日直接转入五级重污染,连续跨过三级和四级两个级别。从1月10日开始到昨天是四天的重污染日,我们预计14日、15日两天,空气污染水平仍然较高,仍然是重度污染,这样整个重污染持续时间达到了6天。

第三,浓度水平高。从10日傍晚起,本市城区和城南部地区大部分空气质量监测小时PM2.5浓度超过300微克每立方米,此后污染水平持续上升。到12日达到峰值,很多子站小时PM2.5浓度超过700微克每立方米,在此之后浓度有所波动,缓慢下降。目前情况有所好转。我们最新的监测数据今天上午10点钟,城区和城南地区PM2.5小时浓度仍然维持在25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还属于重度污染,但是整个北部地区,密云、延庆、怀柔,浓度水平下降到100多微克每立方米,有所好转。

造成此次重污染的原因,我们初步分析有三个方面。第一,我们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北京是特大型城市,城市运行带来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大,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污染源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污染随之加重。特别是2012年12月以来,整个华北地区处于极端低温天气,同比温度比往年要低,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这个影响也比较大。根本原因还是污染物排放大。

第二,扩散条件不利。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本次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地面闭合低压控制,地面风速减少,湿度加大,并且逐渐形成了进风逆温和大雾极端天气扩散,造成持续积累造成本次污染过程。

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由于PM2.5污染区域性以及相关联区域污染传输,也是形成本次重污染的重要因素。近期,北京地区西南部、东南部,以及向南的周边地区污染水平明显高于我们城区,特别是北部地区,大范围,大区域尺度内污染物的输送和我们北京本地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也客观上加重了我们北京地区的污染水平。

最新的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表明,14日到15日,我们华北地区整体上仍然是维持在低压系统控制形态,目前严重空气污染状况难以根本好转,重污染过程仍将持续。15日夜间,本市将受到一股较为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地面转为冷高压前部,偏北风达到三到四级,我们北京以及周边区域的污染物可以得到有效的清除,本次大范围重污染的过程基本结束。16日、17日我们预计空气质量可以达到优良的级别。

“脏乎乎的雾让人太难受了,待一小会儿就觉得有点不舒服。”1月13日一早,戴着口罩出门的北京市民张先生无奈地说。

从1月10日晚间开始,连续盘踞京城3天的雾霾依然不散。北京市气象台1月13日10时35分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当天北京平原地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空气质量更加糟糕。

饱受雾霾侵害的不只是北京,中东部各地也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来自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

PM2.5指数濒临“爆表”

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监测显示,12日17时左右,北京市很多地区的PM2.5浓度值都达到每立方米700微克以上;23时,西直门北、南三环等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突破每立方米900微克。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月13日零时,在中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点检测数据超过每立方米300微克,空气质量达严重污染级别。

1月13日,京津、河北、河南、江苏等地继续笼罩在雾霾中。北京已连续3天空气质量六级污染,天津所有区域空气质量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河北石家庄和江苏南京等地空气质量连续8天达污染等级,珠三角近日也出现PM2.5大范围超标,超标站点接近八成。

13日,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雾霾天气将继续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继12日之后,13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最高级别的雾霾黄色预警。

大雾缘何变“毒气”?

“想在雾中把城市看清,更想明白雾霾原因所在。为何出现如此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为何空气都要变成了‘毒气’?……”许多人迫切希望能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近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中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种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气象专家指出,雾本身是干净的,它是由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的,气象观测上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称为雾。真正造成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并非雾本身,而是霾。空气污染物囤积形成霾,并借着雾大唱主角儿。冬季在水汽充足,而且缺少强冷空气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雾霾。

“雾本身不是污染,问题是每日向空气中排放的大量的污染物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得不到扩散,从而迅速累积令空气中的各项污染物超标。”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说。

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消耗着大量的能源,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持续加剧,快速增加的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助力”下,就可能让大雾变成“毒气”。

如何拯救空气?

面对雾霾天气,专家提醒百姓要尽量减少室外暴露的时间,减少开窗,注意个人防护,如果长时间在室外活动,要注意个人防护,比如佩戴口罩等。

有评论指出,“污染是自由流动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对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以为不在自己家门口就没事。PM2.5的危害,已经像无孔不入的雾气一样,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1月13日14时,北京首次实施“极重污染日应急措施”应对:中小学及幼儿园减少或停止体育课、课间操及户外活动,施工工地停止土方施工,公务车带头停驶……

有专家认为,严格执行政府应急措施,尽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必须的,改善空气质量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一方面,民众要增强自身的环境意识,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延伸阅读

PM2.5的危害

PM2.5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质,又称为细颗粒物,可引起能见度的降低,是构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粒径小,可吸附有毒有害化学物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并随呼吸进入人体呼吸道,刺激人的鼻黏膜、支气管黏膜等敏感部位,或者被直接吸入到肺部,诱发疾病。更多信息请关注健康咨询。

995健康网(www.995j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程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推荐热图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专栏图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

13010002125408
1301000212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