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肌萎缩>> 肌萎缩常识 >> 正文
肌萎缩患者应该进行哪些检查?
- 编辑:
- 更新时间:2013年05月21日

- 进行性肌肉的危害
- 肌萎缩的诊断要点
- 腓骨肌肉萎缩症患者症状分型
- 由运动神经元病引起的肌肉萎…
- 肌肉萎缩的体格检查简单介绍
- 自我检测肌肉萎缩程度的方法
- 自我检测肌肉是否萎缩的方法
- 面瘫与面部肌肉萎缩的不同
- 肌肉萎缩的诊断标准
肌萎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造成患者肌肉萎缩,行动不便,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发现肌萎缩要及时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病情。在治疗前,要对肌萎缩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那么,肌萎缩患者应该进行哪些检查?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是评定患者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2、肌电图:肌电图是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可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了解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患者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神经的再生能力。
常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
3、病理检查:肌肉活检对确诊肌肉萎缩具有重要意义,其病理表现特征是具有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现象,各型脊髓性肌肉萎缩有不同的肌肉病理特点。
4、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可反映4种主要类型脊髓性肌肉萎缩患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
轻度患者有时可见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电位,混杂存在于同一肌肉。
较晚期患者行电生理检查时,可见到类似于肌源性损害的低波幅多相电位,这与肌活检提示的继发性肌源性改变相符。
5、CT肌肉扫描:CT肌肉扫描有助于脊髓性肌肉萎缩与各型肌营养不良的鉴别。脊髓性肌肉萎缩呈现不完整轮廓的弥散性低密度改变,肌组织反射丧失;
而肌营养不良则表现大量低密度损害,全部肌肉均受累。一般假性肥大在脊髓性肌肉萎缩患者中很少见。
肌肉萎缩的诊断依据有:
1、感觉障碍:
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肌萎缩会伴有感觉障碍。这些肌肉萎缩的诊断依据比较常见。
2、肌肉肥大:
如果肌肉肥大但弹力肌力位反射都减弱,则称假性肥大。假性肥大多位于萎缩肌肉的邻近部位常见于肌源性肌萎缩。这也是肌肉萎缩的诊断依据。
3、其他伴随症状:
如萎缩性肌强直症可有秃顶性腺萎缩,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时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这也属于肌肉萎缩的诊断依据。
以上就是关于肌肉萎缩检查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帮助,在生活中做好肌萎缩的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时间。
- 上一篇:生活中怎样做好肌萎缩的预防?
- 下一篇:怎样对肌肉萎缩患者的饮食进行营养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