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常识 >> 正文
低位颈椎骨折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预后
- 编辑:
- 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1日

- 脊髓损伤的类型和康复原则
- 脊髓损伤的危害有哪些
- 脊髓损伤病理的变化
- 脊髓损伤基本知识
- 如何诊断鉴别出脊髓损伤
- 脊髓损伤症状特点
- 脊髓损伤并发症
- 胸腰段脊髓损伤根据损伤程度…
- 了解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
低位颈椎指第3~第7颈椎,外力致颈4以下骨折脱位多见。颈膨大段位于C5~T1,膈神经发自C3、4、5。因而,颈膨大段及上下行神经纤维会受到影响并出现相应症状。
虽然,膈神经可能不受影响,但是,长期术后制动,肋间肌和腹壁肌群痉挛粘连,呼吸功能也会明显受限。患者因为颈肩和躯干紧缩,活动受限,而自觉不适。从而导致肺活量减少,咳嗽咳痰困难,肺部易感染等继发问题。同时,患者下肢肌张力高和肌力低下会并存,而上肢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力低下,伴各关节灵活性差等。
其它突出问题,体现在泌尿系统:排尿中枢完整,逼尿肌反射性收缩,不自主性排尿,存留残余尿,易反复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并产生膀胱结石。骨质疏松也是常见问题,容易不被身边的人注意。由于长期卧床、年龄等原因,它却一直在患者身上存在,犹如一颗“定时炸弹”,直到有一次不小心跌倒骨折了,才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其它问题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罗列。
该段脊髓功能受损可谓“比下不足、不上有余”,功能改善起来一点都不轻松。
对于痉挛要避免诱发因素:体位改变、压疮、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便秘、情绪激动;减少不良影响:肢体挛缩畸形、影响坐位平衡、移乘、ADL、诱发骨折、影响睡眠、排尿障碍。
治疗上:预防和去处诱发因素、正确体位和关节活动度及牵张训练、物理疗法(冷热疗、生物反馈、外周神经或肌肉电刺激、主动被动运动、按摩、针灸、中枢性电刺激)和支具矫形器使用、抗痉挛药物(巴氯酚、安定等)和神经化学阻滞(肉毒素、利多卡因、鞘内注射药物--巴氯酚、吗啡)等。
躯干的痉挛、短缩和粘连要与呼吸运动一起治疗才能得到理想的改善状态。相关肌肉的短缩和软组织的粘连,最好依靠手法触诊找到对应部位。有时患者的感觉与治疗人员的感觉是不相符合的。也就是说患者感觉良好的部位,治疗人员感觉这一部位受限;别的部位,双方又感觉相反。
结合中医一些按摩等手法,主动和被动的呼吸运动,使痉挛、短缩和粘连部位改善更明显,医患双方都感觉疗效俱佳。呼吸锻炼:练习腹式呼吸、膈肌加阻力,增加胸壁运动(翻身、转体、被动牵引增加胸壁和上肢上举运动幅度等)。保持呼吸道清洁:拍打、扣背、协助排痰,辅助咳嗽咳痰等。
对于上肢功能的治疗,结合上肢功能现状和肌肉情况合理制定治疗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患者会感到孤独、自卑和抑郁,反倒不利于功能的改善。举例来说,患者有大把抓的功能,辅助者暂不需要求他做更细腻的活动,可先巩固大把抓运动。当然,支配上肢近远段关节运动的各肌肉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使用功能较好的肌肉关节,来促通功能较差的肌肉。以达到结构功能上的互利互通。
颈肩部作为上肢和躯干的重要连接部位,其灵活性及功能显得异常重要。颈部术后一般都内置钢板固定。由于上颈部关节:枕寰和寰枢关节,在屈伸和旋转中占据50%作用;因而患者除左右側屈外,屈伸和旋转功能都应有很大改善。
下肢的功能主要是负重和行走,由于脊髓损伤后患者运动感觉不同程度受损,肌力和肌张力也异常。该类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治疗,可与骨质疏松的防治结合起来。患者行走功能可能存在,但是肌力弱、感觉差,易导致其跌倒,继发不同部位骨折的发生。
所以他们的主动行走必须在他人的陪同看护下进行。由于很多患者双上肢功能差,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学驾驶和开电动车。所以他们的活动范围,暂时只能局限在家庭和社区中。
泌尿系统治疗目标:低压膀胱,保持一定的膀胱容量(低压者600ml,高压者350-400ml),选择一个合理的排尿方式,保持无泌尿系感染。治疗方法:间歇性导尿:清洁导尿代替无菌导尿,膀胱容量不超过500ml,4-6h一次,每1-2周查尿常规。
WBC>10/HP应用抗菌素,保持排尿通畅或留置尿管;反射性排尿:膀胱训练,刺激排尿反射的触发点。不可盲目进行;腹压排尿,手术治疗:依病情决定。
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躯干和上肢功能可能改善明显,为进一步降低损伤结果,改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 上一篇:怎么诊断脊髓损伤最准确
- 下一篇:脊髓损伤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