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2002年春,查干诺尔湖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盐碱地。郑柏峪开始探索用耐盐碱植物碱蓬来治理。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他顶着盐碱尘暴在湖盆播种尝试,盐碱水经常把他的脚掌泡得脱了皮
郑柏峪说:“如果可以,我希望在我能动的时候,让查干诺尔及更多地方能够重现一片绿色”。
今年66岁的郑柏峪,自1999年提前退休后,便回到曾经插队13年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查干诺尔地区,志愿从事生态保护工作。他奔波于北京和内蒙古之间,培育了一种对治理荒漠化有明显成效的耐盐碱植物——碱蓬。
年轻时的郑柏峪,曾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插队13年。1981年,郑柏峪回到北京,依然忘不了查干诺尔。每隔几年他都去草原看看,但每次回去都会让他痛心不已。最初是草原植被越来越差,接着是查干诺尔湖的水位不断下降。沙地的红柳林大片枯死,山丹花、黄花等植物几乎绝迹,草原上的狼、猞猁也没有了……看到这些变化,郑柏峪决定保护曾经的天堂。1999年,提前退休的他回到查干诺尔,成为一名草原荒漠化治理的志愿者。
2002年春,查干诺尔湖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盐碱地。郑柏峪开始探索用耐盐碱植物碱蓬来治理。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他顶着盐碱尘暴在湖盆播种尝试,盐碱水经常把他的脚掌泡得脱了皮。
经过多年的试验,郑柏峪终于摸索出人工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治理盐碱干湖盆的技术和种植经验。截至2012年,郑柏峪带领草原牧民已经播种碱蓬75000亩,治理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如今,从卫星图片上已可以清晰地看到种植的碱蓬呈现出浓密的绿色,有效地覆盖了查干诺尔干湖盆。据专家实地考察估测,这些种植出的碱蓬每年可阻拦平均厚达20厘米的风沙土,减少堆积沙土130万吨。查干诺尔治理项目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首创,它探索出了一条治理类似盐碱干湖盆的可行途径。
(责任编辑:李德亮)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