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胰腺癌淋巴癌乳腺癌胆囊癌

子宫癌前列腺癌肾癌宫颈癌卵巢癌膀胱癌

大肠癌小肠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食道癌肝硬化甲状腺癌肝癌贲门癌

肺癌鼻咽癌喉癌气管肿瘤口腔癌

脑瘤皮肤癌骨癌甲状腺癌

您现在的位置:995健康网 >> 中医治疗癌症最好的医院>> 肝硬化>> 肝硬化病因>> 正文内容

肝硬化的病因

更新时间:2014年01月08日 相关文章

995健康提示:肝硬化病因有哪些?什么是结节性肝硬化?为什么会得肝硬化?为什么会有肝硬化??怎么会得肝硬化?肝硬化到底是怎么引起的

(贮脂细胞、成纤维细胞、炎性免疫效应细胞等)增生和细胞外间质成分生成过多、降解减少,致在肝内大量沉积。

细胞外间质包括胶原(Ⅰ、Ⅲ、Ⅳ、Ⅴ、Ⅵ型)、糖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透明质酸)3类大分子组成,分布于肝脏间质、肝细胞及血管的基底膜。

Ⅰ、Ⅲ型胶原分布于汇管区,Ⅳ型位于小叶血管、胆管的基底膜、Ⅴ型位于肝血窦周围和门脉区;纤维连接素、层粘连蛋白与透明质酸等是细胞外非胶原蛋白成分,具有连接和固定作用与胶原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影响了肝脏细胞成分的基因表达。肝脏在肝炎病毒、酒精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血吸虫卵、缺氧或免疫损伤等作用下,引起急性、慢性、炎症坏死、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IL-1等,作用于贮脂细胞、成纤维细胞,促其分化增生并分泌、生成大量胶原纤维。各型胶原比例与分布发生变化,Ⅰ/Ⅲ型胶原比值增加。

大量Ⅰ、Ⅳ型胶原沉积于Disse腔,使肝窦内皮细胞间“窗”的数量和大小缩减,甚至消失。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导致门脉压力增高,同时妨碍肝细胞与肝窦间营养物质的交换,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害。增生的胶原纤维组织自汇管区-汇管区或汇管区-中央静脉延伸扩展,形成纤维间隔,不仅包绕再生肝结节,并将残存的肝小叶(一个或几个)重新分割,改变成为假小叶,形成肝硬化的典型形态变化。假小叶内的肝细胞没有正常的血循环供应系统,在炎症持续作用下,又可引起肝细胞再坏死及胶原纤维增生。如此反复发展,假小叶形成越来越多,病变不断加重,导致肝内、外血循环障碍及肝能日益恶化。

2.病理分类 肝硬化因病因、炎症程度以及病情发展的不同,可呈现不同的病理类型,目前仍多采用1974年国际肝胆会议所确定的病理分类,按结节大小、形态分为4型。

(1)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比较均匀,一般在3~5mm,最大不超过1cm,纤维隔较细,假小叶大小一致。此型肝硬化最多见。

(2)大结节性硬化:结节较粗大,且大小不均,直径一般在1~3cm,以大结节为主,最大直径可达3~5cm,结节由多个小叶构成,纤维隔宽窄不一,一般较宽,假小叶大小不等。此型肝硬化多由大片肝坏死引起。

(3)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为上述二型的混合型,大结节和小结节比例大致相等。此型肝硬化亦甚多见。

(4)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又称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其特点为纤维增生显著,向小叶内延伸,然肝小叶并不完全被分隔;纤维组织可包绕多个肝小叶,形成较大的多小叶结节,结节内再生不明显。此型的病因在我国主要为血吸虫病。

国外有人对520例肝硬化进行病理分类,大结节型达58.8%,以大结节为主的混合型占12.2%,小结节型占9.2%,小结节为主的混合型6.7%,大小结节相等的混合型12.2%,我国仍以小结节性肝硬化多见。同济医院51例肝硬化尸检中,小结节性肝硬化32例,大结节性肝硬化仅2例。梁伯强等报告80例肝硬化尸检结果,小结节型58.75%,大结节型为23.75%。在一些病例中,上述分类并非固定不变,小结节性肝硬化通过再生改建,可转变为大结节性或混合性肝硬化。病因与形态学改变有一定相关性,如乙肝性肝硬化常见嗜酸性小体,但也见于酒精性肝硬化;脂肪变性和Mallory小体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也见于Wilson病等;黄色瘤样变见于胆汁性肝硬化;PAS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推荐专题
肿瘤/癌症 特色疗法
  •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等…[详情]

肿瘤医院 联系方式
网站首页|医院概况|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康复病例|健康资讯|联系我们|在线咨询|治疗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