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病因 >> 正文
激素型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
- 编辑:
- 更新时间:2014年01月30日

- 股骨头坏死病因
- 激素型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 有哪些原因会引起股骨头坏死
-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 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原因有哪些?
- 视角:引发股骨头坏死的病因…
- 围观:引发股骨头坏死的致命…
- 引发股骨头坏死的几个方面
- 股骨头坏死的诱因有什么?
结论皮质激素的使用能引起体内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及肝脂变,继之出现股骨头内骨细胞的脂变、坏死,从而引起股骨头坏死。
皮质激素具有多种治疗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较广泛,但使用不当,会引起许多严重的并发症,激素诱导的股骨头坏死即是其中之一。
有人观察,只要长期使用超过人体正常需要量的皮质激素,就会引起股骨头坏死。合并某些内科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病综合征等,更易促进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发展。为了探讨激素型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我们通过建立激素型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进行组织病理、细胞超微结构、血生化检查,动态观察了股骨头内组织、细胞的变化过程。
材料与方法
一、动物模型
57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每只体重2.8~4.5kg,雌雄不限。第1、2、3周,禁食12~1 5小时(不禁水)后,分别抽取15份空腹静脉血检查血脂,结果显示三周之间血脂水平无显著变 化,然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作为受试对象。
作者单位:100730 北京医院骨科(文良元、黄公怡、路奎元) 实验组(n=50):于三角肌注射强的松龙8mg/kg,每周两次[1],同时注射青霉素4 0万U/只。每周抽空腹静脉血一次,作血脂、肝功等化验(15份标本)。
对照组(n=7):仅肌注青霉素40万U/只,每周两次,血液生化检查内容同实验组。
二、实验方法
1.实验组:共观察13周,每周以空气栓塞法处死3只,第13周处死4只,共40只(其余在 不同时期因衰竭而死亡)。取双侧股骨头、肝脏进行观察:右侧股骨头行HE染色,检查时作 全头冠状面切片;左侧股骨头于冠状面切成二半,以其中一半作透射电镜检查(主要为外上方 负重区的皮质骨+部分松质骨);肝经HE染色后作光镜检查。
2.对照组:实验前及实验后第1、3、5、7、9、11周各取1只作各期的HE切片染色(双 侧共14份标本),其中4只行电镜检查。
3.骨标本的处理:行HE染色的骨标本,先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1周,随后换成5%硝 酸脱钙1周再行包埋、切片及作HE染色;作电镜检查的骨标本,先经2.5%戊二醛固定48小时, 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再换成磷酸缓冲液固定1周,经5%EDTA脱钙后,再用1%锇酸后固定, 制成超薄切片,醋酸铀和柠檬酸铝染色。
结 果
一、血脂水平与时间的关系
二、肝脏检查结果
1.实验组:肉眼观察见肝明显肿大,表面粟粒样突出;镜下观察见肝细胞内脂质沉积、脂 变明显,血窦变小或消失,肝小叶失去正常结构,排列紊乱。
2.对照组:肉眼及镜下检查均正常。
三、骨标本
1.肉眼观察:实验组股骨颈断面髓腔内胶冻样脂质增多,并随实验时间延长而愈趋明显。
2.光镜检查:(1)对照组:骨皮质及骨小梁骨细胞清晰可见,核较大,位于中央。偶见骨 陷窝空虚。(2)实验组:早期即见髓腔脂肪组织增多,脂肪细胞肥大,红骨髓逐渐受压、 变少。切片上骨细胞脂变、骨陷窝空虚数量增多(图4)。以后各周上述变化逐渐加重。至13周 骨细胞脂变,核边聚非常明显,陷窝空虚明显增多,超过50%,呈现骨坏死。有些视野 所有骨陷窝完全空虚。第11周起的一系列标本中髓腔血管内可见脂栓出现,至13周所有标本 中均未见明显新骨形成。
3.电镜(TEM)检查:(1)对照组:骨细胞椭园形,核大,核膜及胞膜均清晰,常、异染色 质稀疏,胞浆及细胞器稀少。胞浆伪足向周围骨小管内伸展与临近骨细胞连接。胞体与陷窝 壁之间有一较小间隙。成骨细胞位于骨小梁表面,长条样,细胞器较多。(2)实 验组:第1周可见胞膜与陷窝壁间隙开始增宽,胞膜有被压痕迹,胞浆体积减小,胞外间隙内 可见脂质沉积。
第2周可见胞外脂质沉积进一步增多,胞浆进一步受压,骨小管内胞浆突 起由于受挤压和被牵拉而变形,甚至断裂。3周时可见骨细胞对逐渐增多的细胞外脂质开 始作出主动反应,形成胞浆突起,包裹和吞噬脂质,从而形成细胞内脂质沉积,压迫胞核并 影响其功能。
4周时可见胞浆内大量脂质沉积,造成核的进一步受压和边聚(图11)。 实验中、后期出现细胞核的浓聚、碎裂、溶解等细胞坏死现象,细胞核消失,而整个骨陷窝 几乎全被脂肪占据。实验后期(11周)发现骨内微血管内的脂滴出现,对细胞 内吞噬脂滴行放大观察时可见其外面有一层膜的结构。
讨 论
健康动物使用激素后出现了股骨头坏死,说明皮质激素是股骨头坏死的一个较肯定因素。 皮质激素可对各种骨细胞功能产生影响,但它不会直接引起骨细胞坏死。众多的实验 结果证实,骨坏死与皮质激素引起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
使用超过生理需要量 的皮质激素,在体内可以促使脂肪动员与脂肪分解。脂肪经过脂肪酶的作用分解成甘油和脂 肪酸分子,成为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的原料,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及其酯化的主要原料也是脂 肪酸,脂肪酸增多,胆固醇合成也增多,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在动物实验中,因大剂量使用 激素,高脂血症出现更快、更明显。许多学者发现人和动物对皮质激素的反应是一致的。
本实验第1周即出现了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明显升高,分别为用药前的8.5倍和1. 5倍,用药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血标本呈现乳白色。以后,随着激素的持续 应用而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脂肪分解后,体重减轻,同时抗体水平降低,抵抗力低下,导 致动物容易死亡。
本实验组共死亡10只。血脂升高后,使全身各器官组织、细胞长期处在一 个高血脂环境中,一方面可使细胞摄入脂肪较多而引起细胞内脂肪沉积、脂肪变性;另一方 面会引起细胞代谢功能紊乱。可以认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源于脂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血脂。 因此,临床上,对于需要长期、大剂量使用皮质激素的患者,可通过血脂水平的监测,或采 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降低血脂,以保护股骨头。
从不同时间组骨标本透射电镜检查可以看出,用药后早期骨标本就有骨陷窝内细胞外间 隙脂质沉积及骨细胞内脂滴的出现,以后脂质沉积物逐渐增大,并且胞浆变少,细胞核受挤 压、边聚、凝固、溶解。通过高倍透射电镜观察,骨细胞脂肪沉积可分为三种形式:
(1)早期 主要为骨细胞外间隙脂质沉积,可以看到细胞的伪足由于胞体被挤压而拉长变形或断裂。(2) 骨细胞内、外同时出现脂质沉积,主要是由于骨细胞对细胞外逐渐增多的脂质进行主动的包 裹、吞噬的结果。(3)后期主要为骨细胞内脂质沉积。
对于骨细胞内脂肪沉积途径,有两种推测:(1)脂质穿膜学说:即脂蛋白在骨细胞表面分 解成小分子,然后小分子直接越膜入胞浆,在细胞内再合成大分子脂肪和脂滴。(2)脂质包裹、 吞噬学说:即由骨细胞膜直接包裹脂质入胞浆。本实验结果证实了第二种学说。周谋望等[ 3]在实验中还观察到了脂滴外的包膜结构,同样支持包裹、吞噬学说。
骨细胞生活在骨液中,而骨液主要是血浆渗出物,其流动及交换慢,这样给脂质在骨细 胞内沉积带来了机会。细胞外脂质沉积和细胞对脂质的包裹、吞噬应是过渡形式,而最终过 渡至细胞内沉积,除非骨细胞已失去了包裹、吞噬功能。
Kawai等[4]认为大量的脂质进 入细胞内,骨细胞正常脂质代谢过程被打乱,必然引起脂质沉积。另外,可能在实验中激素 用量大,持续时间长,血脂水平持续增高,所以细胞内、外脂质沉积均很明显。如激素用量 小,或及时停药,则细胞外的脂滴能被完全吞噬入细胞内,身体内只有甘油三酯以脂滴方式 存在。所以,有人认为骨细胞内沉积物为甘油三酯是合理的。
本实验在第11周后的电镜观察中可看到微血管内脂栓的出现。此时,组织学上已出现了 大量空虚的骨陷窝(>50%),已出现了骨坏死[5]。
激素引起的高脂血症,都是来自于皮下 脂肪的分解和肝脏的合成与释放。血脂都是以亲水性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游离的脂 肪滴存在。只有在严重肝脂变引起肝功能失调,载脂蛋白的合成减少时,肝内合成的脂肪才 会直接进入血液,成为脂栓的来源。
同时由于激素的使用可引起血管脆性增加,游离脂肪酸 等可直接损伤血管壁,而引起脂滴在血管壁上易于附着而引起栓塞。但这种结果的出现需要 在激素使用数周后才会出现。
所以实验中发现的血管内脂栓出现较晚,时间上落后于骨细胞 脂变引起的骨坏死。本实验结果表明,骨细胞脂变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变和根本原因。
- 上一篇:有哪些原因会引起股骨头坏死
- 下一篇:股骨头坏死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