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健康提示:人们往往会谈癌色变,于是有的人一出现胃部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胃癌。其实,这也没有必要,有一些良性疾病的症状或者检查结果与胃癌很相似,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和确诊。
人们往往会谈癌色变,于是有的人一出现胃部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胃癌。其实,这也没有必要,有一些良性疾病的症状或者检查结果与胃癌很相似,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和确诊。
胃癌须与较常见的胃溃疡、胃息肉、胃良性肿瘤、慢性胃炎等良性疾病相鉴别,还需与胃皱襞肥厚、巨大皱襞症、胃粘膜脱垂症、幽门肌肥厚和严重胃底静脉曲张等相鉴别。另外,胃肉瘤也是一种胃部恶性肿瘤,虽较少见,但较为凶险,应与鉴别。
(1)胃良性溃疡: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但必须指出,有此症状者不一定都患有溃疡病,而溃疡患者的上腹疼痛也常常不典型,更有一部分患者无疼痛症状。确诊需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和(或)内镜检查,后者尤有诊断价值。胃溃疡与早期胃癌较难鉴别,须胃镜下活检取病理确诊。
(2)胃息肉:一般没有症状,即使有也无特异性,因此,胃息肉的确诊主要依赖器械检查,常用的有造影,CT,内镜等。X线造影:能发现较大的息肉,但难以判断性质,需进一步行胃镜确诊,但比内镜安全且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电子胃镜:可较准确地判断息肉的类型并且同时治疗。胃镜下息肉往往有蒂,表面光滑者多为良性,较大且表面有坏死者可能癌变,需进一步活检,尤其是要鉴别具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和不会癌变的非腺瘤性息肉。CT仿真胃肠镜,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也可以发现比较大的胃息肉,并对息肉的性质作出不同程度的判断。
(3)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胃肉瘤):来源于胃壁的淋巴组织及肌肉组织,其中大部分是来源于胃淋巴组织的淋巴肉瘤,占胃恶性肿瘤0.5%~8%,多见于青壮年,好发胃窦部,临床表现与胃癌相似,患者常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钡餐检查可见弥漫胃粘膜皱襞不规则增厚,有不规则地图形多发性溃疡,溃疡边缘粘膜形成大皱襞,单个或多发的圆形充盈缺损,呈“鹅卵石样”改变。胃镜见到巨大的胃粘膜皱襞,单个或多发息肉样结节,表面溃疡或糜烂时应首先考虑为胃淋巴瘤,活检多能鉴别。
(4)胃间质瘤:占胃恶性肿瘤1%~3%,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胃底、胃体部,呈半球形或球形,表面粘膜多正常,但也可因缺血出现大溃疡,无溃疡时往往活检阴性(即未见瘤细胞),超声内镜可协助鉴别。约有11~47%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
(5)胃良性肿瘤:包括胃平滑肌瘤、胃腺肌瘤、胃纤维瘤、胃神经纤维瘤、胃血管瘤、胃化学感受器瘤等。多数无症状,仅在胃肠钡餐X线检查、胃镜检查、手术或尸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产生症状,主要有上腹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呕血或黑粪等,位于幽门或贲门部的较大肿瘤可引起梗阻,偶尔可发生穿孔或胃十二指肠套叠等并发症。钡餐检查时胃内可见形状规则、边缘整齐的半圆形充盈缺损阴影,但周围粘膜和胃蠕动正常。胃镜及活检可确诊。
(6)慢性胃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6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发展途径已得到临床验证。多数无症状,有的有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满、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还可伴有贫血表现。确诊必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怀疑自身免疫性胃炎应检测相关自身抗体及血清胃泌素。
总之,胃癌发病率虽然比过去增加了,但仍有约80~90%接受胃镜的检查者排除了胃癌的诊断,所以认清胃部疾病的种种,分辨症状的不同,及时体检普查,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等…[详情]
08年元月份因咽食有疼痛感,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晚期,手术不久后发现有转移现象,再次经放化疗治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