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健康提示: 精神障碍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扰乱患者的正常生活,使患者长期处于困扰,也给患者的家人朋友带来很大的负担
精神障碍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扰乱患者的正常生活,使患者长期处于困扰,也给患者的家人朋友带来很大的负担。那么精神障碍分为哪几类,又该怎样预防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精神障碍分为哪几类?
根据精神障碍在临床上不同的发病机理将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划分为以下几类:
1、素质因素
素质里包含有心理素质和躯体素质两个方面。所谓心理素质就是指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稳定性;躯体素质是指个体反应潜力和决定个体精神活动方式的生物学基础。
比如:一个人在性格上较为内向,又多有敏感和脆弱的性格特征,那其就会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 。
2、性别因素
女性由于性腺的内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等特点会引起情绪不稳、冲动 、焦虑等临床表现;男性多受酒精和烟草的影响,体内血睾丸酮水平的降低会诱发男性的精神障碍的发生。
3、遗传因素
在临床上,已经查明遗传因素同精神障碍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因为遗传性是“先天 既得性”与“后天获得性”两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说遗传性的显现,同病人病前和发病时的社会环境对病人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4、年龄因素
童幼年时期,由于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发育并未成熟,所以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同时因为其保持着幼稚的情感、行为和原始反射,所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再加上现在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压力增大,所以孩子们会因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性腺不断的发育成熟,会出现植物神经系统的不稳定性,表现有异常的情绪波动,对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易出现如强迫症、癔症、精神障碍等疾病。
5、其他外部因素
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也可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精神障碍。如脑部的感染、肿瘤、外伤、出血、中毒、变性、营养代谢和精神活性物质等器质性病变等。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障碍带给人类的危害,那么精神障碍有哪些常见症状呢?简单地说轻者会思维障碍,言语混乱,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冲动;重者会出现幻想、幻听、幻觉。那么精神障碍该怎样预防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旨在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这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但由于有些精神障碍的病因未明,因此,一级预防除了主要是对病因已明的精神障碍。有可能针对病因,采取果断的预防措施。最终消灭疾病的发生外,还可利用现有的知识,积极进行精神障碍的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愈后,防止复发。对目前尚不能通过~级预防措施消灭的精神障碍,应给予二级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病人并早期诊治对各种精神疾病的病程转归及预后都起到良好作用,乃是精神病防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逐渐起病而症状隐匿,不易被人发现的病人,如能早诊断、早治疗而不延误病情,则对预防复发以及使慢性率下降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安排,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尽可能地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把精神残疾的预防和康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去。
以上就是关于精神障碍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精神障碍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的在生活中做好精神障碍的预防工作。
本院网站上医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看病依据,请遵医嘱接受治疗! 995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