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胰腺癌淋巴癌乳腺癌胆囊癌

子宫癌前列腺癌肾癌宫颈癌卵巢癌膀胱癌

大肠癌小肠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食道癌肝硬化甲状腺癌肝癌贲门癌

肺癌鼻咽癌喉癌气管肿瘤口腔癌

脑瘤皮肤癌骨癌甲状腺癌

您现在的位置:995健康网 >> 中医治疗癌症最好的医院>> 疾病预防>> 正文内容

脐疗 护脐贴 敷脐疗法

更新时间:2013年05月21日 相关文章

995健康提示:敷脐疗法是中医中药制剂敷在肚脐上,敷脐疗法贴肚脐治疗疾病是祖国医学里的“脐疗法”,是中医内外治疗法。中医临床表明,敷脐疗法可医治肝癌引起的腹水、温肾、散寒、利尿、风湿等各种疾病。敷脐疗法运用脐可通过经气沟通上下内外,诸经百脉、五脏六腑。敷脐疗法治病机理给大家一一介绍如下。

敷脐疗法是中医中药制剂敷在肚脐上,敷脐疗法贴肚脐治疗疾病是祖国医学里的“脐疗法”,是中医内外治疗法。中医临床表明,敷脐疗法可医治肝癌引起的腹水、温肾、散寒、利尿、风湿等各种疾病。敷脐疗法运用脐可通过经气沟通上下内外,诸经百脉、五脏六腑。敷脐疗法治病机理给大家一一介绍如下。

脐疗 护脐贴 敷脐疗法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 一种方法。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过调整任督二脉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本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一、敷脐疗法作用机理

敷脐疗法是中医学外治法的一种,它是利用各种治疗手段作用于脐部,通过经络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几千年的历史与临床实践证明,脐疗可治疗全身数百种疾病,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一些疑难病症,并有预防和保健作用,它具有简、便、廉、 验、捷等特点。

脐为生气所系,内通五脏而关于肾有极为重要的生理意义,关于药物自脐吸收,前人多有验证。徐大椿日:“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清代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脐联系于全身经脉,药物经脐部皮肤吸收后,可循经络贯穿全身,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所以敷脐疗法和内治法,虽然给药途径和方法不同,但其治疗疾病的原理是一致的。

现代医学对脐部用药经皮肤吸收的认识更为明确,认为药物经皮肤吸收,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表皮又可分为五层,最外层为角质层。近代对皮肤的生理变化研究表明,水溶性与脂溶性药物可经被动弥散,穿透角质层渐渐被吸收。此外,皮肤附属器汗腺毛囊、皮脂腺也是药物吸收的通道,尤其是一些高分子物质,不同体表部位的皮肤结构有一定的差异,而使药物吸收程度也不一样。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透弥散,并且脐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联,故渗透力强,由于药物经皮肤吸收和皮肤厚度成反比,和皮肤扩散性成正比,故脐部皮肤和其它部位比较最有利于药物吸收。脐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与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见药物在脐皮肤穿透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而人体循环。

经络与周围神经节段,中枢神经有密切的关系,近年尸解中发现,在穴位的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结。现代研究表明,不断地刺激(包括药物)脐部皮肤,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籍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使机体康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历代中医针灸文献认为,“肚脐为穴中之穴”, 肚脐名神阙,其带为胚胎儿吸收营养之传输带,它内连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脉,是人体重要部位,命蒂之所在,显得至关重要,故重视保护它,因为它的重要和通达处所,人们发现通过它的外敷疗法取得理想而无可替代之作用,是强壮保健常用穴位,且有健脾益胃、益气固脱、温补下元的作用。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以温药贴脐疗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其机理在于借助药物刺激脐穴的皮肤,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使机体的某些抗体形成,免疫力提高,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和防御 机能,故能战胜疾病。

敷脐疗法现介绍如下:脐湿:用冰片、枯矾、烂加轻粉,出血加黄连、金毛狗毛茸。脐凸:用枯矾、血余炭。腹泻:用细叶铜钱草、蜀羊泉、三叶凤尾蕨,均用鲜品抖烂。腹痛腹胀:用丁香、青木鱼,不大便加巴豆1枚。以上数种都研末隔布干敷,用消毒绷带固定即可。

二、敷脐疗法的特点

1 操作简便

中药敷脐疗法可根据不同疾病需要,取一定量的鲜药捣烂,或取干药研成细末加水或药汁、酒、姜汁、油脂等充分调匀,脐部清洁后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敷于脐部,外加胶布或膏药予以固定即可。也可将干药(捣碎)炒热,装入薄布袋内直接敷于脐部后再予以固定,方法简便易行。

2 使用安全

内服或注射药物,有时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是对药物的过敏难以及时消除而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导致出现不良后果。但敷脐疗法却易于随时观察患者的适应度和感受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撤除。只要辨证准确,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且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和掌握,安全可靠。

3 适应症广

临床实践及医学文献记载表明,敷脐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等,小儿疾病如疳积、遗尿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独特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衰老、幼稚、急症等“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 的患者,其治疗作用发挥尤为突出,可以补内治之不及。

4 注意事项

①使用敷脐疗法必须遵循先辨证次论治再用药的原则。在使用敷脐疗法时,必须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依据在四诊的基础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辩证论治。②用药尽可能选取气味俱厚的药物或研末后炒香。③对所敷药外盖胶布或膏药要尽可能使其处在“密闭式”状态下,以免药性“外泄”影响疗效。④ 为提高疗效,可采取局部适当加温或将药物加热的办法。⑤有些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使用中药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后溃烂,造成感染。

敷脐疗法治疗各病种验方

1.温补壮阳,固精止遗。五倍子,炮姜,小茴香,龙骨各5g,共研细末混匀,以少许人乳调敷于脐上,固定5-7天除去。用于治疗阳痿,一般用药一次见效,3-5次可痊愈。

2. 温肾壮阳,固摄止遗。葱白4-8根,雄黄1-3g(视年龄大小增减),于晚上临睡前敷于脐上固定,次晨除去,每日一次。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3.固摄敛汗,提升固脱。五倍子3g,辰砂0.7g,共研细末,开水调润;或用五倍子5g,食醋调润,敷于脐上,固定,每日换药一次。治疗小儿盗汗,小儿遗尿,成人夜间多尿,小儿腹泻,脱肛,男子遗精及妇女子宫脱垂。

4.温中散寒,收敛止泻。酒饼一个研末或五倍子末5g,吴萸6g,炒焦为末以食醋调成饼:或川椒末5g(黑白均可)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脾胃脘痛。

5.清热利尿。田螺6个(去壳取肉),生葱白5根,冰片6g,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治热结小便不利之症。

6.清热除烦,镇静安神。陈细茶叶(越陈越好),嚼溶;或黑牵牛子粉1g,朱砂1g,冰片少许水调敷于脐上固定。或用鸡屎填于脐中(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治小儿夜啼之症。

7.止痛。生盐5g,嚼溶敷于脐上。治小儿腹痛。

8. 发表散寒。葱白,苏叶,薄荷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感冒。

9. 润肠通便。大黄3g,食盐4g,共捣为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便秘。

10.清热化湿。黄连2g,吴茱萸1g,共研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口疮(鹅口疮)。

中药敷肚脐治胃肠病

敷脐疗法,是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这样做既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类似于针灸),又有药物的渗透作用,是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出生后此通道虽已断绝,但脐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神阙穴”。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 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敷肚脐适用范围很广,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多种疾病均能使用。比如,可用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呕吐、呃逆、肠易激综合征等。

五更泻:可选用补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药材混合,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呃逆:选用橘皮、半夏、柿蒂、丁香等,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2―7天。

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轻灵,敷脐疗法作用迅速,无损伤,因此在儿科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

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将药粉用黄酒或茶水调匀,贴于脐部,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可好转。遗尿的患儿,也可将药物同时敷于肚脐和关元穴,可以减少遗尿次数。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后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不过,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疾病又分为寒、热、虚、实,同样是小儿腹泻,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故敷脐的药物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症状后要到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来诊治选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以免灼伤皮肤。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脐

中药敷脐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肚脐后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 ―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

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胃肠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和情绪的调节。当然,中药敷脐治疗并非包治百病,不能摒弃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其他已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药敷贴肚脐后,所出现的全身温热、出汗、气流窜动、身体轻松有力等反应则是营卫之气调和,五脏六腑功能增强,免疫活性细胞激活的佳兆

脐疗原理

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属人身至要之处。神阙穴又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和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并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吸收;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原理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肚脐又叫"神阙"穴,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会,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

历代医家及中医气功理论都认为,胎儿出生后,一点真元之气聚集脐下,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地,以脐为中心,有直径10厘米大小的两个对持相抱的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使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因此,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脐下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

《素问·痹论》中说"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这里所说的营卫之气:相当于机体内的能量;熏者:热量温煦之源地;散者:布散发散之意;肓膜:据多数医家考证,在肚脐最深层,第二、三腰椎椎体前侧,背侧即命门穴,前侧为神阙穴(肚脐)。胸腹:即肚脐里层周围的腹腔太阳神经丛,它主管腹部各脏器的功能活动,若大脑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热之邪伤害胃肠,致使肚脐深层营卫之气合成散布失常,痰浊瘀血留滞在肚脐周围,形成网状、条索状、包块状反应物,加上风寒湿热之邪相合,则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僵硬由此而产生。

中医认为"药物入脐,先作用于胃与小肠,再通过脏腑的气化和输布作用,散布于五脏六腑乃至全身,以达到健脾和胃、温肾散寒、回阳救逆、和中理肠、行气消肿、散结通滞、强肾健骨、活血通经、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学家吴师机深有体会的说 "则知药物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也,切药可逐日变换。"现代研究表明,将芳香药物置于脐下,药物不断的刺激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的反馈作用,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

经临床观察,敷脐疗法中不同剂型的敷脐药敷脐能达腠理,通经脉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保留一定时间,通过皮肤吸收使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治疗效果。它具有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廉价安全等特点。外治大师吴师机说“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中药敷脐和内治疗法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神阙穴(脐)位于任脉,而任脉属于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任脉循环之所,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故三脉经气相通。因此中药敷脐将药物敷于皮肤,能达到腠里之中,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渗入体内,融于津液之中,与之合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外治专家吴师机说“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或力猛有毒之品,可以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率诸药开结行气,直达病所”。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这一类中药的促透作用。吴震西报道,麝香、冰片、肉桂等一类芳香、气味俱厚的中药不仅能通经活络,而且还有促透作用。离体动物实验表明,这一类药物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8倍。

养生保健肚脐文章

肚脐常被养生家誉为保健养生“要塞”。《厘正按摩要术》中说:“人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曰天枢,又曰神阙,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神阙,又名气舍、维会,为任脉所生,系连胞宫,而任脉与督脉、冲脉同出胞中,为一源三歧,具有总领诸气血的作用。

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管理人体诸经百脉,因此神阙与诸经百脉相通。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有从阴以补阳之功,且该穴联系命门,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会元针灸学》对神阙穴进行了深刻的描述:“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天枢、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阴交、气海,脐居其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变成胎时,先天脐带如一莲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开的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名曰神阙”。神阙是任脉的要穴,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肾脏,所以神阙为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古人向来很看重肚脐,素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之说。

肚脐内通五脏六腑,为抵御外邪之门户,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消滞、活血调经的作用。由此可见,肚脐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部位。

一、揉按肚脐

每天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觉时,排空大小便,去衣袒腹,天冷时可盖上被子,全身放松,仰卧床上,两手掌重叠放在肚脐上,先逆时针方向旋转108圈,然后再顺时针方向旋转108圈。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健脾助运、安神宁志、利大小便,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袭。

二、艾灸肚脐

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肚脐上3~4厘米的高度进行薰烤,施灸部位呈现温热舒适感时,固定不动,连续灸20~30分钟,以局部出现皮肤潮红为度。无论何种慢性病,多宜灸此穴,以助元气矣。对脑溢血及脑血栓之昏迷者的复苏,须灸此穴半小时以上,疗效显著。《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临床研究结果亦证实,灸法可以改善老年人血液生化指标,提高老年人骨密度。

三、药物敷脐

1 慢性病防治。防风、黄芪、肉桂各等份组成,研成细末敷脐。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趁湿填入药粉5克于脐内,外贴胶布盖住药物即可。3天换药1次,5~7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敷脐2~4个疗程。

2 治疗高血压。吴茱萸、川芎各等份,研成细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将药粉5~10克放入脐内,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月为1个疗程。

3 治疗风寒感冒。白芥子3克,研成细末,将药粉放入脐内,暖水袋外熨脐部,取汗出(也可用电吹风加热)。

四、肚脐拔罐

选大号火罐一个,应用闪火法,将火罐拔在肚脐上,15~20分钟取罐。肚脐拔罐可治疗哮喘、痢疾、久泻、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肚脐再配以足三里、膻中、大椎拔罐,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20分钟,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食欲,消除疲劳。

五、气聚肚脐

站、坐、卧均可,全身放松,双手掌重叠覆盖于肚脐之上,用腹式呼吸法,鼻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意想自然界高能物质,进入肚脐,聚集在此处;呼气时腹部下陷,意想高能物质向全身扩散。一呼一吸为1次,习练24次。长期坚持习练,可温阳补虚,消食导滞,对阴阳两虚,体弱无力,气短神衰者有效。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经常保护肚脐,不让它受风寒之邪的入侵,这样对健康也是十分有利的。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保留一定时间,通过皮肤吸收使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治疗效果。敷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范围,它具有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廉价安全等特点,自古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敷脐疗法简便易行,既可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又可以免除内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敷脐疗法脐疗法:

脐部给药,古称“脐疗”。脐疗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敷于脐部,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药物疗法,为我国中医内病外治领域的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属于现代药学中透皮给药系统的范畴。

脐疗法优点是发挥作用快、效果好,避免了肝脏、胃肠对药物的破坏和药物对肝脏、胃肠的毒副作用;方便、无痛苦;其次具有整体治疗观念,药物有效成分可充分、全面地发挥作用。同时药物对肝脏、胃肠的刺激等副作用也大大的降低,所以效果发挥得非常充分,疗效好,副作用小。

早在一千多年前,《金匮要略》中就有“凡中暍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的记载,实为最早的脐部给药法。而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脐疗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法实际应用之先河。

传统脐疗法所用的药物剂型有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饼剂等剂型,临床用法有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药、蒸脐,灸脐等等。这些剂型和用法历代医家广泛用于内、妇、儿,外等各科疾病的防治,为人类的健康、种族的繁衍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脐部用药不仅在治疗,而且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敷脐疗法脐疗的治疗原理一、脐的特点和功能

脐,位于腹部正中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名为神阙,又称“脐中”、“气舍”、“气合”、“维合”、“环谷”、“命蒂”,属中医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

中医称脐中为“神阙”,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经穴名的考察》指出,“神”乃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可见,神阙穴是生命力居住的地方 。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时,均依靠脐带的供血和营养输送,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所以古代中医学家把脐看做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会元针灸学》曾记载:“神阙者,神其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为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有横户(阴交穴)、胞门、子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天脐带如荷茎,系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针灸穴名解》则指出了脐与胃肠的密切关系:“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谓神也。”《道藏》更强调了脐与心肾的重要联系:“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之神阙。”由此可看出脐(神阙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古代道教的炼丹家眼中,“脐中”为其在练功过程中所发现的“玄关一窍”,即气穴。人在出生以后,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为生命的根本。因此,脐虽是脐带脱落之后形成的一个根蒂组织,但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蒂结。古代医家曾日:“真阳在,人命在;真阳散,人即死,故称脐为命之蒂。”

这里说的真阳,是指婴儿出生落地,剪断脐带从母体带来的一点先天之气(又叫元气),此气在人体出生后,就归人脐内。《难经·六十六难》日:“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神阙穴位于大腹中央的脐部,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所以为经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并且,神阙穴和人体重要的经脉、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通,从而使它能通过其特殊性而起到独特的治疗作用。

古代气功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为3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持抱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以脐为中心的九宫分布是生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神阙穴和诸经百脉相通,对人体的全身都有调节作用,所以,古代气功家非常讲究意守丹田(丹田在脐下3寸,方圆4寸),为肾间动气出行之所。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敷脐疗法:

(1)脐部给药不经过消化系统,较少通过肝脏,避免了对消化道的刺激以及肝脏代谢对药物成分的破坏,从而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药物刺激脐部的神经末梢,影响机体神经系统而起到调整作用。从解剖部位看,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腹腔和盆腔内有自主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如腹腔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如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下节,它们支配所有腹腔和盆腔的脏器和血管,包括膈肌、肝、脾、胃、肠、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卵巢、子宫(或输精管)及其所属的全部血管,因此,脐部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有良好的感受功能及传导功能。

当用各种适宜病情的药物施治于脐部时均能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再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调整机体自主神经的机能,改善了内脏及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之目的。

(3)脐部的皮肤较薄嫩,神阙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以母血从此处供胎儿营养、发育,亦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这些都有利于药物的直接吸收。

敷脐疗法脐疗脐疗的概念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敷脐疗法脐疗法的方法

敷脐疗法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敷脐疗法脐疗的发展历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晋代葛洪《肘后方》 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 音同“月”)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

敷脐疗法脐疗的禁忌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的颜色改变和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敷脐疗法炙脐方法

(1)隔姜灸 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脐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3)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温灸器灸 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脐上,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用。

两千年医学瑰宝——敷脐疗法脐疗

这几天老是看到有人宣传失眠抑郁贴第二代,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主要是关于脐疗的,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1、敷脐疗法脐疗的缘起

春秋、战国时代《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中即有肚脐填药之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也记载了脐疗法。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寿的《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至吴尚先的《理论骈文》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以口辣去之。由此可知,由脐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气味皆可藉由皮肤吸收,而循经口中。

脐(即神阙穴)在腹部中央,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经穴,与经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神阙穴居脐中央,是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为经之海,因此刺激此穴对五脏六腑具有调节作用),又因脐部的皮肤比较薄,神经及血管比较丰富,它所支持的脏器以及血管包括模隔膜、肝、脾、胃、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因此脐部透过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有比较强的吸收和传导能力。

临床上灸脐可治晕厥、昏迷、休克,故有兴奋大脑、强心、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药物敷脐可治虚汗,神经性呕吐,故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作用;灸神阙可治阳萎、不孕,故有调节内分泌紊乱的功能;在神阙穴上拔火罐,可治荨麻疹和过敏性哮喘,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过敏反应。

目前的医学也证实,药物可穿透皮肤表面结构,而被人体吸收。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

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结构特殊(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而认为此种特殊结构,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2、敷脐疗法脐疗的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养生方面:微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能改善面部苍白、暗哑的现象,预防和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的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

治疗方面:特殊的给药方式,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3、敷脐疗法脐疗优点

(1)适应症广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 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概括有:

a、强壮祛病,养生延年: 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

b、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

c、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d、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

e、 敛汗固表,涩精止带: 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悸、失眠等。

f、 健脾活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

(2)使用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

脐疗的操作方法非常简便,一般3—7天换贴一次,不需煎药、服药、注射,也避免了药物被破坏分解和对人体内有关脏器的损害。对那些吃药怕苦、打针怕痛、针灸怕针、服药易吐及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适宜。

(3) 价格低廉 节约时间

脐疗每次用量很小,一般2—4贴即可见效,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可免去医院挂号就诊,到药房购买即可,省钱省时。

(4)储存方便 随用随取脐贴有效期限长,适宜长期储存,家庭常备无患,一旦需要,随用随取,“贴”到病除。

敷脐疗法自观肚脐知健康

向上型: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五脏六腑都很健康。

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病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粘膜病变。

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现代研究揭开敷脐疗法经脐给药途径

经脐给药,目前认为有以下两条吸收途径:

(l)透过完整表皮

这是主要的透入途径,通过角质层细胞和细胞间隙透入皮肤。

(2)毛囊、皮脂腺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途径,药物如进入毛囊后,就可通过毛囊壁间空隙或皮脂腺穿过皮肤。

经脐给药四大优点

(1)经脐给药系统不经胃肠道吸收,可避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减少用药的副作用

(2)维持恒定有效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反应。

(3)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效能,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大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撤销用药。

一种新的给药方式——敷脐疗法经脐给药

患者不吃药,不打针,同样可以战胜疾病,康复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是记者在日前召开的首届全国新型给药技术与中药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什么药这么神奇?其实,这主要是得益于一种新的给药方式:经脐给药。就是通过肚脐表面给药,使药物透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而产生治疗作用。这与普通民众所

熟悉的敷脐疗法贴膏药有点类似。

经脐给药好处多多。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徐洋认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简单。一是可以改善病人的适应性,不必频繁给药,特别是对用药方案不熟悉或记不准的老年病人显得特别重要。二是提高安全性,如有不适症状,容易将贴剂移去,随时终止给药。三是可以按贴敷面积增大或减少药物剂量,避免药物的浪费。

中国中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龙和汪洋强调,经脐给药不仅给药方便,还具有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避免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释药平稳,不良反应少,适合儿童和

老人用药的特点。

经脐给药应用范围广泛,临床适用的主要病种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个门类。

冬病夏治说敷脐疗法“脐疗”

来源:家庭用药

朱明方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主任医师

朱明方主任医师在中医内科、妇科疾病及内分泌疾病诊治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内病外治,以及中医辨证调治亚健康状态。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病、不孕不育、慢性肝病、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尤擅中药贴脐、中药熏蒸、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特色疗法

所谓敷脐疗法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敷脐疗法脐疗的历史十分悠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晋代葛洪《肘后方》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

夏秋季是脐疗治病的好时机。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处于人体正中,是经络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有着“脐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的重要地位。现代研究表明,脐部的皮肤非常薄弱,且血管神经网络丰富,此处用药,既有四通八达之利,又有容易吸收之效。

夏季是脐疗的好时机,由于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所以药物更加容易通过张开的皮肤毛孔,更快地随气血到达病所。而且,此时进行药物敷贴也较冬季更为简便。冬病夏治脐疗敷贴法操作简便易行、副作用小、患者痛苦小,能够起到“秤砣虽小拨千斤”的作用,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除脐疗外,根据需要还可选用其他穴位如大椎、肺腧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夏天阳气生发,自然界丰盈旺盛,充满生机,人体也处于阳气充沛、气血通顺的良好状态。“三伏”之时,人体皮肤温湿度最大,毛孔开泄,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对于在冬天易发或容易加重的一些病症,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病、关节炎、冻疮、体虚感冒、肾虚腹泻,以及由于机体免疫能力低下所引起的疲劳综合征等,脐疗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敷脐疗法脐疗具有无痛苦、低风险、少毒害、易操作等优点,在临床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且功效显著。它可以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对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心脑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内科敷脐疗法脐疗在内科疾病,尤其是内科慢性病的治疗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哮喘以麻黄、地龙、白芥子贴脐;寒湿腹泻用吴茱萸、胡椒敷脐;湿热腹泻用车前子、六一散敷脐;自汗盗汗以五倍子末、辰砂末敷脐;尿潴留用葱白、白胡椒捣烂如泥敷脐;肝硬化腹水用皮硝、肉桂粉和匀敷脐;前列腺炎以胡椒、人工麝香敷脐等各种治疗,皆有众多良好效验的报道。

外科如女性乳腺小叶增生,用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地丁、瓜蒌、黄芪、郁金、人工麝香配制“乳脐散”填脐 ;乳房纤维腺瘤用当归、乳香、没药、香附、瓜蒌敷脐;促进阑尾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用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末,凡士林调制“桂萸膏”,涂纱布稍烘热后敷脐等各种治疗,皆有明显佳效。

妇科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冲、任、督、带这四条奇经的损伤密切相关。脐部与冲、任、督、带四奇经相通,故通过敷脐疗法,通补冲任,填精益髓,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冲、任、督脉而达治病之目的。临床如妇女痛经用肉桂、丁香敷脐;带下病以党参、干姜、甘草、五倍子、炮附片、白术、补骨脂敷脐;滑胎用黄芪、熟地敷脐。

儿科脐疗在儿科治疗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弥补小儿吃药难,尤其吃中药难的缺陷,改善小儿使用药物内治时“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方”等药量难测之不足,为中医中药治疗各种儿科疾病打开新的局面。临床如遗尿用葱白、硫黄捣泥敷脐;小儿脐疝用手法复位后将食醋浸泡艾绒填满脐孔;小儿积滞、腹胀用玄明粉、胡椒研末敷脐;慢性泄泻用大蒜头捣烂敷脐;小儿夜啼用朱砂、琥珀敷脐等。

急症脐疗法大多选用辛香走窜、药力峻猛的药物,旨在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具有祛除邪气、疏利三焦、通窍启闭、逐瘀解毒之效,且多效专力宏,适宜于

急症救治。有资料显示,脐疗法用于肠梗阻、尿潴留、急性胆囊炎、尿失禁、小儿腹泻等急症的治疗,充分体现了它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应用方便等急救特色,可以为中医急症救治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保健脐疗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此外,它还被广泛用于虚劳、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和亚健康等功能性体虚人群的预防性治疗,同时也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感冒、美容美体等保健功效。

通常脐疗起效较快,在治疗轻症时,病愈则药去。慢性病或预防保健宜间断用药,不能连续长期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提倡间断用药,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温暖您的小肚肚-正确的敷脐疗法脐疗(一)

最近因为服饰流行,露出可爱的肚脐,所以大家相对的重视起肚脐的美观及养生,其实我们中医早在二千二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利用肚脐来治病、养生也就是脐疗!

在这秋高气爽的秋天中秋过后,各地方的气温开始下降,尤其是早晚更为明显,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多加一件薄衫之外,也要顾好肚脐眼,以免容易感染到风寒,得不偿失!

什么是脐疗?

敷脐疗法脐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大量的医疗经验,最早出现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目前国内

外学术界公认为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学著作,该书共有二八三方,其中外治法竟达一半以上,其中就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疗法。

方法:乃是以药物作为适当剂型(如:糊、膏、散、丸等);并用某些物理(如:艾灸、热熨、磁场、按摩等)刺激,对神阙穴局部产生药物和刺激作用。

包括:脐部敷药法、脐部按摩法、脐部灸法、脐部拔罐法、脐部袋法及脐部针刺法。

敷脐疗法肚脐的功能

中医认为,脐是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又为后天之根蒂,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穴位:

1.脐,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所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属于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

2.阙穴位于脐中,名为神阙,神”指神气、元神、生命力,“阙”指门楼、牌楼、宫门等;又称为脐中、气舍、气合、维合、环谷、命蒂。

3.“对神阙穴名含义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神之所舍其中,即生命力所在处;另一种是指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为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并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4.《医学源始》中所说:“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故脐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5.神阙穴位于任脉,而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任循行之所,而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岐”,故三脉经气相通。故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及胞宫。

6.《难经》中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神阙穴,功能健运脾阳、和胃理肠、温阳救逆、开窍复苏、强肾调经、行气利水、散结通滞。

注意事项

应用脐敷脐疗法疗法防治疾病时,一定要方法正确,否则容易有副作用发生。

一、如果在脐疗法过程中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去药,并按过敏性皮肤炎治疗。

二、小儿肌肤娇嫩,不宜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避免引起皮肤损害。

三、新生儿时期,脐部刚闭合,不宜应用脐部灸法及脐部拔罐法,以免引起脐部闭合不良,或产生不良反应。

四、应用脐部灸法,务必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五、不宜应用脐部针刺法。

六、佩戴脐部疗袋防治疾病时,应日夜佩戴,连续佩戴二周以上才能有明显疗效。

七、脐疗法为辅助性养生疗法,对于急性疾病,应以其他急救措施为主。

八、应用脐部灸疗法或薰脐法时,可选季节较为凉爽或寒冷气候来做为开始,并确定无咽喉不适或咽痛、发烧的病情发生,才可使用,以免薰后发炎现象更为恶化。

九、平日就容易有皮肤过敏者,宜先将脐疗药物涂抹少量于手肘内侧皮肤较敏感处30分钟后,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红、热、痛等发炎现象时,应禁用此药。

十、应用薰脐疗法时,会有药草烟味产生,要注易室内的适当通风,以免产生头晕、头痛等缺氧现象。

十一、不宜饭后马上做或空腹施行脐疗法。

失败的脐疗,会有哪些状况?该如何解决?

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做脐疗失败的病人来求诊如:

一、口干舌燥者:大热天中午做薰脐法,之后又没休息,又熬夜多日之后产生此种现象。

缓解法:做完薰脐法后,请多休息并多喝养生保肝茶。

二、头晕者:做脐疗法前,不宜饭后马上或空腹做,否则血糖过低或消化不良很容易引发头晕。

缓解法:应在吃完饭后一至一小时半才进行脐疗,中间并应多喝养生茶。

三、头痛者:有些薰脐法,应用一些较为有烟或重味道的药材很容易产生满间的呛鼻烟味,而引起头痛。

缓解法:注意到室内空气的流通,如有鼻子过敏者应先告知医生或准备一些低烟或无烟的药材来做治疗,较为合适。

四、便秘者:有些患者平日就有便秘的习惯,又加上应用一些温补而燥的药材来做薰脐,当然更容易秘上加秘,更解不出来!

缓解法:选用一些较为滋阴凉补的药材来做脐疗,另外配合脐部周围按摩法及喝养生三黄茶来缓解。

五、皮肤过敏、发痒者:因药物选用不当而引起急性局部或全身过敏者。

缓解法:马上停用,并煮绿豆甘草汤来喝,不要搔痒,局部可先涂抹止痒药膏或中药紫云膏。

绿豆甘草汤:绿豆一斤,甘草3钱,加水五碗,煮滚后用小火慢煮约40分钟,豆熟后,喝汤吃豆,不要加调味料!

敷脐疗法贴肚脐治病其实就是祖国医学里的“脐疗法”。也就一种的中医外治疗法。中医认为脐掌握任脉要穴“神阙穴”所在,又为冲脉循行之处,为经脉之中枢,经气之江海,脐可通过经气沟通上下内外,诸经百脉、五脏六腑。也就是说人的肚脐内联全身经脉,药物敷脐后,气味入血,在腹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并输送全身,调整脏腑病态。

另外药物通过对脐部的刺激,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发挥其防病治本的功能,现代研究还表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作为腹壁最后闭合处,与全身其人他结构比较其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局部皮下无脂肪,药物敷脐后可以很好地穿透和吸收。

1脱肛、脱垂、疝气:五倍子人参或黄芪熬水用毛巾沾湿热敷把药研沫用膏药贴肚脐。

研沫做成药丸用蜜蜡作糖衣,或用朱砂做衣,直接口服,作用在直肠,效果显著。

3血寒:少女宫冷血寒,婚后女人寒风袭宫。都用肉桂、牛膝或熟地熬水热敷,或研沫贴肚脐。

4五更泻:天亮鸡叫去厕所,水土湿润、脾盛阳虚。用山豆根、白头翁贴肚脐或熬水热敷。

6肝气胀满:肾寒、肝火盛。用陈皮、青皮、沉香研沫贴肚脐或熬水热敷。

7小儿厌食:有虫子的。用使君子炒熟,十五岁前儿童用实际年龄加一粒,口嚼。不许喝茶,喝茶解药,不许吃大油即肉制品。

空腔咳,用覆盆子或女贞子或山药研沫贴肚脐或熬水热敷。

8膀胱炎、前列腺炎、泌尿系统疾病、轻度淋病:用车前草(顽固病症用车前子)、金银花、菊花、木贼熬水热敷,烫肚脐,但不能烫出泡。

敷脐疗法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作用

1.肿瘤外压肠管引起的肠梗阻腹腔或盆腔肿瘤压迫肠管引起肠梗阻临床常见,目前多采用持续胃肠减压,疗效并不满意,使用下方敷脐可以较好地解除或缓解肿瘤引起的肠梗阻。用肉桂、川椒目、莱菔子、吴茱萸、生大黄各10g,冰片3g。上药粉碎成细末,过筛后混匀,每次取3g药末置脐上,再用伤湿止痛膏外封固定,24小时一换。

2.化疗引起的腹泻化疗药如阿糖胞苷、硫鸟嘌呤、放线菌素D、5-氟脲嘧啶、羟基脲、甲氨蝶呤、拓扑替康、丙脒腙和亚硝脲类药均可引起腹泻、腹痛,尤以5-

氟脲嘧啶、拓扑替康引起的腹泻最为常见。5-氟脲嘧啶普通剂量每周1次极少产生腹泻,但大剂量或连续给药可导致黏膜炎甚至血性腹泻。这种副反应的出现往往在用

3~5天才较明显,而且用药时间或药物接触时间越长,反应越重。其原因为药物抑制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分裂繁殖,导致黏膜受损,出现腹泻、腹痛。中药敷脐治疗腹

泻有较好的疗效。用补骨脂、肉豆蔻、五倍子各等份,研末过筛备用。取药末10g,敷贴脐部神阙穴,用胶布固定,24小时一换,直至腹泻消失。

3.癌性腹水癌性腹水的成因不外肿瘤直接侵犯腹膜、继发感染、肿瘤阻碍血液及淋巴回流、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目前治疗方法不尽如人意,采用川椒目10g,桂枝10g,细辛3g,黄芪10g,龙葵10g,共研细末,加白醋适量调成膏状,敷于神阙穴,外用艾条灸脐部药物,每次2小时以上,每日一次,药物去除后外涂红化油防烫伤。疗效较为满意。一般当日起效。

4.癌性疼痛癌性疼痛是肿瘤常见并发症,目前治疗疼痛方法较多,配合中药可明显加强治疗疼痛效果。药用蜈蚣2条,白屈菜、徐长卿、川乌、元胡各15g,麝香3g。以上诸药粉碎后研末,过筛,黄酒调匀成膏,敷于脐部,外用艾条灸脐部药物,每次2小时以上,灸后用伤湿止痛膏封闭固定药物,24小时一换,7天为一疗程。

5.肿瘤引起的便秘肿瘤病人由于化疗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用5-HZ止吐、或用利尿剂、或由于胃肠蠕动及排空功能差,同时由于进食量减少,内脏神经功能紊乱,均易诱发便秘的出现。目前西医主要给予促进胃肠动力药及灌肠来治疗,长期使用效果不佳。药选生大黄、芒硝、枳实、炙甘草各等份,粉碎研末,每次取3g药末食醋调匀成膏状,敷于脐部,外覆塑料纸胶布固定6小时,每日一次。

6.化疗引起的呕吐、胃胀恶心呕吐是化疗最常见早期毒性反应,严重呕吐可致脱水、电解质失调、衰弱及体重减轻,可能导致患者拒绝接受有效治疗。顺氯氨铂及氮芥可引起剧烈恶心呕吐。现代医学治疗呕吐效果较好,但患者应用止吐药后胃部满胀不适。药用法半夏粉10g,苏梗粉10g,姜汁5ml,调成糊状,取少量敷脐,外覆塑料纸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7.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白细胞下降,白细胞减少患者可有乏力、头晕、低热、食欲下降,易造成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及出现顽固性口腔溃疡。选用干姜10g,肉桂10g,血竭5g,附片10g,当归5g,冰片2g,上药粉碎成细末,过筛后混匀,每次取3g药末置脐上,再用伤湿止痛膏外封固定,24小时一换,连用12天。

8.腹盆腔肿瘤中药外用治疗恶性肿瘤,可使肿瘤缩小甚或消失。常选用川乌60g,草乌60g,山慈姑90g,麝香1g,壁虎60g,马钱子10g,炒薏米90g,除麝香外,其余各药均浓煎2次,去渣浓缩成稠膏,待药物冷却后,放麝香,每次取少量置脐上,再用伤湿止痛膏外封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9 .肝癌引起的腹水,将中医制剂敷在肚脐上,同时配合中医研究的纯天然制剂内服,使体内有害病毒通过二便迅速排出体外,以达到癌灭、肿消的目的。此疗法已通过中国中医管理局权威认证。主治:肝癌、肝硬化(腹水)、胸水。以及癌性腹水等术后复发扩散转移的患者。用药后20分钟迅速止痛,30小时可排出胸水、腹水,36小时可消除恶心、发烧、厌食等不良症状,缓解放、化疗毒副作用,3-5个疗程可延长寿命数年、走向康复。

敷脐疗法能治哪些儿科疾病

中医将脐部称为神厥穴,又名气会、维合。它在人体经络中的任脉上。任脉乃阴脉之海,它能和督脉互为表里,共同调理人体的诸经诸脉,故脐部能与诸经诸脉相通。研究表明,脐部在人出生后才最终闭合,也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脐部的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其表皮的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

因此,药物最易穿透脐部而被人体吸收。而且脐部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周的血管丰富。这就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在脐部敷药能起到内服药物起不到的作用。敷脐疗法正是利用了脐部的这些特征治疗各种病症的。此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那么,用敷脐疗法能治疗哪些儿科疾病呢?

1.可治疗婴幼儿腹泻

原料:取白胡椒2克。

制用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备用。先将患儿的神阙穴及长强穴(在尾骨尖下0.5寸处,相当于尾骨尖与肛门的中点)清洗干净,然后分别将白胡椒粉1克置于神阙穴和长强穴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用此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非常显著。

2.可治疗小儿便秘

原料:取生大黄适量。

制用法:将生大黄烘干后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生大黄粉末10克,用适量的白酒将其调成糊状。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然后,再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10分钟。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后即可见效。

3.可治疗小儿遗尿症

原料:取生姜30克,附子6克,补骨脂12克。

制用法:将生姜捣烂如泥,将附子、补骨脂研为细末。把上述的生姜泥和药末混合成膏状。将药膏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每5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4—6天即可见效。

4.可治疗小儿口舌生疮

原料:取细辛2.5克。

制用法:将细辛研为细末,然后用适量的面粉及温开水将细辛末调成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0.5厘米的面饼,并将此药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在药饼上盖一层塑料薄膜、一块无菌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多数患儿在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即可痊愈。

5.可治疗小儿疝气

原料:取母丁香适量。

制用法:将母丁香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适量的母丁香细末将患儿的肚脐窝填满,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隔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4—6次即可见效。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让患儿患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病症,同时应让患儿减少活动。

6.可治疗小儿流涎症

原料:取益智仁9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少许食醋调成稀糊状。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将其固定好。敷药期间可间断地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7.可治疗新生儿脐炎

原料:取云南白药适量。

制用法: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溶液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并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再用绷带将其包扎好。隔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两次即可痊愈。

8.可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原料:取杏仁、桃仁、生山栀、芒硝、大黄各6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适量的面粉、鸡蛋清调成糊状。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每天换药1次。少数患儿在用药后脐周的皮肤可能呈青紫色,此时不必停药,仍可继续用药。一般在用药3次后,即可见效。

9.可治疗小儿盗汗

原料:取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将五倍子研成细末备用。每晚临睡前取适量的药末用温水调成软面状,然后,将药面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于第二日清晨将药面饼除掉。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10.可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睾丸的鞘膜囊内有许多积液,睾丸成肿胀状)

原料:取公丁香40克。

制用法:将公丁香研成细末备用。每次用药前将患儿的脐周洗净、擦干。然后,取公丁香粉2克敷在患儿的肚脐处,让药粉高于周围的皮肤约0。2厘米,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每隔两天换药1次,20天为1个疗程。如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患儿的病情仍未痊愈,可间隔5—10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应尽量不让患儿哭闹和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疗效。多数患儿在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会收到明显的疗效。

敷脐疗法治疗常见妇科病

敷脐是中医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肚脐在经络学说中属任脉的神阙穴,为人体元气之海,维系着全身的经脉。脐部皮肤又有薄且多皱的特点,最利于药物的吸收,故敷脐疗法具有疗效好、方法简单易行等特点。现介绍几种常见妇科疾病的敷脐疗法,供读者选用。

◎月经不调当归30克,红花15克,共研细末,用茶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盖以清洁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l次,连用5~7日。

◎ 痛经香附、玄胡、乳香、没药各15克,公丁香10克,研成细末,分4份。每次月经来前开始敷药,取药末l份,用米酒少许调和,制成五分钱硬币大的药饼,贴脐孔上, 外用麝香虎皮膏1张固定,隔日换1次。

◎ 经行吐血、衄血黄柏、丹皮、山栀子、广郁金各15克,大蒜适量,共捣烂作饼状,敷贴肚脐及双足心涌泉穴。

◎ 经行泄泻大蒜l~3头不等,捣烂敷脐中。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 经行水肿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硫磺、白矾各等份,烘干研为细末,取适量水调成膏,敷脐中,覆盖塑料薄膜,纱布、胶布固定。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 带下病取芡实、桑螵蛸各30克,白芷20克,共研为细末,取药粉适量,加醋调成糊膏状,敷于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l个疗程,适用于白带量多者。

◎ 早孕呕吐用公丁香15克,陈皮10克,法半夏20克,共研细末,取新鲜生姜30克煎浓汁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2~3日。此药也可治脾胃虚寒、胃失和降的呕吐。

◎ 妊娠小便不通用党参、白术各15克,升麻20克,共研细末,和适量葱白共捣为稠膏状,敷脐孔上,纱布覆盖固定,12小时换药1次,适用于气虚型患者。用冬葵子、滑石、栀子各等份,共研细末,取适量与葱白调成稠膏状,贴脐中,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2次。适用于湿热型患者。

◎ 产后出汗用五倍子1.5克,研粉加醋调,敷脐部。也可用何首乌20克研末,水调成糊状,贴于脐中。适用于产后体虚自汗、盗汗不止,每日1次,连用至愈。

◎ 子宫脱垂取麝香0.15克纳入脐孔中,另取升麻、黄芪、柴胡、党参各10克,枳壳15克共研细末,以醋调如膏,再敷脐窝上,覆盖固定。3日换药l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气虚型患者。用党参、桑寄生、杜仲、枳壳、蓖麻子各30克共研细末,醋调糊状,取适量外敷脐部。每日1换,连用7日。适用于肾虚型患者。

敷脐时应取仰卧位,脐部及周围皮肤用75%酒精消毒,或用温开水擦洗干净,然后再敷药并固定。治疗过程中局部出现皮肤发痒、灼热属正常现象,若皮肤发生过敏或疤疹,只须停药,症状会自行消失。

遗精的敷脐疗法有哪些

(1)炒食盐敷脐法:用食盐500g(块盐最好)上火炒热,用布包裹,热敷脐部,可治肾阳不足、肾气亏虚,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

(2)五倍子末敷脐法:用五倍子末15~20g,以冷开水调成糊状,摊于白棉纱布上,敷于脐上,可治梦遗精滑。

(3)甘遂散敷脐法:甘遂、甘草各3g,将上味碾细末,每晚睡前用1g放脐内,外用胶布固定,晨起去之。连用5次,取两药相反相承作用。治遗精滑泄精室受扰者。

(4)五白散敷脐法:五倍子10g,白芷5g,共碾细末,以水及醋调成面团状,临睡前敷脐,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1周左右。主治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

(5)五倍子海螵蛸生龙骨敷脐方:用五倍子、海螵蛸、生龙骨各等份研末,水调丸为枣核大小,塞入脐中,用敷料包托,胶布固定,每日1次,早起更换。连用数日,治肾阳不足,精滑不止者。

敷脐疗法大全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下,一般每日一次。

此法适用于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2.敷脐法:用胡椒末和饭作饼,敷贴脐上,甚佳,主治寒泄。

3.伤湿止痛膏贴脐法:用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一贴,贴于脐部,十二至二十四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腹泻。

4.丁桂散灸脐法:丁香、肉桂、甘松、山奈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加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艾主置药饼上,灸三至五壮,若皮肤的痛,稍移动药饼。

5.药艾绒隔盐灸脐法:陈艾叶五百克,川乌三十克,草乌三十克,冰片五克,雄黄三十克,薄荷十克,麝香一克,甘草十克,细辛十克,于姜三十克,牙皂十克。上药共研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柱。

用食盐将脐填平,铺成一个直径约六厘米的圆形薄饼,约一分硬币厚,上置药艾住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一壮,连灸数壮至十余壮,用于暴泻。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之凹陷处。

6.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处,共四穴,患者平卧,选用二十八号或三十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三至五分深,小儿针二至三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一次,慢性泄泻隔日一次。

7.吴茱萸三至五克,食醋五毫升。将吴茱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加温至四长摄氏度左右,摊于二层方纱布上(约零点五厘米厚)。将纱布四周折起,敷于神阙穴 ,胶布固定,十二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泄泻(消化不良)。

8.白胡椒、吴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许。用米饭捣成饼。贴于脐上,用于寒泻。

9.芥子末、面粉各等分。用湿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10.五倍子适量。将其研末,醋炒,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于久泻。

11.炮姜、附子未各等分。共研细末。敷干脐部,炒盐加葱热熨子上。用于阳虚寒泻。

12.理中散:党参十克,白术七克,干姜五克,灸甘草三克。混合烘干,碾面,备用。取药粉零点二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三至七天换药一次。用于慢性泄泻。

13.隔盐灸脐法,患者仰卧,将细盐适量倒人脐部。以填满脐窝并稍高出脐部周围皮肤为度,将艾绒制成艾主数个,每用一个放盐上点燃灸之,燃尽后再换一住,连灸七至十壮,日一次。

14.丁香、肉桂各等分。共研细末。敷于脐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三至五天为一疗程。

15.艾绒、十滴水各适量。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内,用酒精灯温火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一至二分钟用手取出艾绒(此时艾绒已呈湿润状),按压至不滴水,不烫手为度。放在神阙穴上,用胶布压盖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另用百分之五葡萄糖溶液二毫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侧一毫升),每日一次,可连用三至四次。用于夏季流行性腹泻。一般五次痊愈。

16.乌梅、川椒、黄柏各等分,鲜生姜适量。前三味共碾为未,加生姜共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在纱布上。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一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二至三日后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它慢性腹泻,寒性腹泻者。

17.肉桂三克,硫磺六克,白胡椒一点五克,鸡内金三克,枯矾六克,五倍子六克,新鲜葱头三至五节。前六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取葱头捣烂,与上述药末拌匀。 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井用胶布贴稳,每天敷二小时即可,每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若敷药后出现发痒、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腹痛,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18.清凉油适量,搽脐内,用于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1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灸甘草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此法通治泄泻和痢疾。

20.苍术、厚朴、陈皮、山檀炭、车前子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用于水泻。

21.车前子适量。研细未,水调成膏。敷脐。用于水泻。

22.车前子、肉桂各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23.白芥子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24.胡椒适量。研为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25.官桂、厚朴各适量,姜汁少许。将前二药研细末,用姜汁调成膏,敷脐。用于寒泻。

26.丁香、枯矾各适量。研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27.胡椒、大蒜、艾叶、吴萸、灶心土各适量,除大蒜外。余药研细末,人大蒜捣如泥状,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28.滑石、甘草、鲜车前子各适量。前二味研细末,用车前子捣汁调成饼;敷脐。用于热泻。

29.猪苓、地龙、针砂各适量,葱汁少许。前三味研细末。加入葱汁调成饼状,敷脐。用于热泻。

30.滑石三十克,酒芍十五克。灸甘草六克,炮姜一点五克,丹皮汁适量。分别研细未,将滑石用丹皮汁浸煮收干,再加入余药,用水调成膏,敷于脐部,用于热泻。

31.硫磺、枯矾各适量,来砂少许,前二味研细末,朱砂为丸,纳脐内。用于气虚暴泻。若泻不止行,用艾五百克坐身下,火烘脚。

3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用于水泻。

3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共研细末。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旁开一点五寸。

3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35.暖脐膏:白芥子九克,鲜姜一百二十克,红皮蒜三个,香油一百八十克,章丹一百二十克。将药浸于香油内,文火熬焦去渣,再徐徐入丹,熬至滴水成珠。贴肚脐。用于受寒肚痛、腹泻。

36.封脐艾:陈艾叶、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鳖子二个(带壳生用)。共研为细末和匀,用棉包裹。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用于脐腹冷痛或泄泻。

3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个。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捣烂。棉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38.食盐少许。炒热,布包,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39.陈艾(醋灸)七片,蚯蚓五条。共捣烂如泥,用火烘烤。敷脐眼上,

用布盖住,用于腹泻。

40.艾叶适量。以酒炒艾为绒,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41.热柴灰适量,用布包敷于脐上。用于寒泻。

42.糯米。酒糟、盐各适量,和匀,炒热。趁热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43.胡椒、大蒜各适量,捣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4.艾叶、灶心土,门斗灰,吴茱萸各等分。共为末,用醋炒热,敷于脐部。用于治疗寒泻。

45.炮姜三十克,捣烂,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二寸五分,宽一寸),布包扎一至二小时。用于寒泻。

46.松香三克,大蒜二枚。将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敷于脐上,用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47.生附子一大片,烘热。包肚脐上,用于寒泻腹痛。

48.松香适量,研为细未,过筛,用酒或白蜜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49.肾泻散:吴荣英、补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三十克,带根须葱白十根。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未。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炒热,纱布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三十分钟,每日一至二次,一剂药可用三天。用于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50.久泻膏: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米壳、肉桂各十五克,川连、冰片各六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三克,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填敷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三夭换药一次,用于久泻。

疗效:治疗顽固性腹泻三十余例,无一不效。

51.胡椒未九克,生姜汁少许,调成稠膏状,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52.胡椒未三克,饭团少许,拌匀,制成饼状,贴于脐部,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53.透刺神阙法:取三寸毫针从天枢穴(脐旁开二寸)皮下进针,针尖向脐中方向斜刺二至二点五寸深,持续缓慢捻转三至五分钟起针,每日一次,用于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所致的腹泻,有显效。

备注:本法治脱肛效亦佳。气海透神阙可治膀胱炎,痛经。

54.蚯蚓五条,陈艾六片,米醋适量。将陈艾用醋灸过,然后与蚯蚓共捣烂如泥,再用火烘热。趁热敷于脐眼上,用布盖扎,每日换药一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腹泻。

55.葱白根适量,黄丹少许。将葱白根洗净,捣烂如泥,入黄丹和匀为丸。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水泻。

56.神秘万金膏:草乌、川芎、大黄各十八克,当归、赤芍、白芝、连翘、白芝、白蔹、乌药、官桂,木鳖子各二十克,槐、柳、桃、桑、枣枝各十二克,(一方加苦参、皂英各十五克,一方加苏合香零点九克,名万应紫金膏)。将上药细锉,用麻油一千克浸药一宿,用火熬至药焦色,用丝绢滤去渣,将油再入锅,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后入乳香,没药末各十二克搅匀。摊贴脐上,用于泄泻和痢疾。

备注:本方贴患处可治疗风寒湿气所侵、跌打闪创伤损、一切疼痛,并治一切无名肿毒;贴背心可治疗哮喘咳嗽;贴太阳穴可治疗头痛眼疼。

57.丁香三克,大椒六克。研极细末放膏药中,贴脐中。用于水泻。

58.葱、姜各适量,黄丹(如豆大)一粒。把葱、姜打烂、入黄丹和匀。纳入脐中,外贴膏药。用于水泻。

又方:葱白根捣烂,加入黄丹为丸,放脐上。

59.丁香、白芍、甘草各等分。研细末后,用唾液调和如饼状,敷于脐上,外贴膏药保暖。

60.硫磺、丁香各二克,白胡椒一点五克,绿豆粉四点五克。共研末和匀。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61.酒饼丸适量。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次,五至八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液及纠正酸中毒。

62.大蒜一至二枚,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一日一次。

备注:大蒜治泄泻许多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以大蒜须捣脐中,

《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脐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63.生姜、大葱、大蒜各六十四克。木鳖仁十五克,穿山甲十克,乳香、没药末各九克,丁香一点五克。前五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后三味糁入膏内,敷脐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64.鲜石榴果皮二十克,捣成泥状,敷于脐部,外盖锡纸、纱布,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

疗效:治疗腹泻二十四例。一次痊愈十二例,二次痊愈五例,三次痊愈四例,好转三例。

65.五倍子(炒黄),干姜各十克,吴茱萸、公丁香各五克。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十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五厘米的药饼,敷脐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一至八次。用于腹泻。效果较好。

66.细辛、荞子粉各三克。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放脐眼内,纱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一次止泻。

67.总管根皮少许,嚼烂,敷于脐部。用于腹痛便泻。

68.五倍子六克,公丁香三克,共研细末,水和调匀。每次取三克敷脐眼上,外用普通膏药盖贴。用于腹泻。

69.白胡椒二份,肉桂一份,丁香一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一至二日换药一次,直至痊 愈为止。

备注:命门穴在与脐相对的腰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疗效:治疗腹泻一百五十例,百分之九十五均在用药一至二次痊愈。近百分之五的病人,疗效不佳黄惠恒:敷脐疗法治疗老年前列腺肥大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是5D岁以上男性常见病,属中医“瘤闭”范畴。黄惠恒主任医师(江苏省无锡市中医院)采用经验方“椒辛故”敷脐外治该病,简便快捷,疗效满意。

方药组成:白胡椒1.5g7北细辛1.0g,研成细末备用。

使用方法:取“极辛散”约3.D g填盖脐部,外用涝香风湿膏剪成4枷x 4血覆盖教贴o 3日换药一次,lo次为一疗程,停药休息2天,继续第二个疗程。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注意保暖,预防外感,起居作息有规律,调畅心情,忌食辛辣刺激及生冷饮食,多喝温水及自我摩腹,并积极治疗兼病,每日早晚作缩肛运动各36次,养成不长时间大小便的习惯,适当减少性生活。

常用脐部疗法——药物敷脐法药物敷脐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病证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敷贴于脐部,通过药物对脐的刺激作用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协调人体阴阳、扶正气、祛邪气,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脐疗常用的药物敷贴法一般分为散剂、膏剂、饼剂、丸剂和糊剂等数种。

一、散剂

1.散剂制法:将配方中的某些药物按要求进行炮制,然后混合加工研成细末。也可把配方中的每一味药材单独进行加工研细,然后酌量调匀。在用白开水或白酒、油料调拌时,应根据患者症状、皮肤干湿润燥等实际情况,分别将药物调拌为稀湿状、粘稠状等。临床上常规把药物调拌至湿润为度。

2.散剂特点:散剂的特点是制作方法简便,敷贴时药量增减可灵活掌握,敷贴时,由于药散集中,故用量不宜过多。凡敷贴脐部,药散应散布四周,用量可多些。散剂研成细末后,瓶装密封可长期存放,需要时随调随用。由于散剂的药性在脐中透络传经效果迅速,因此颇为常用。

3.敷贴方法:先用乙醇擦洗脐部,再敷贴药物;也可先进行按摩、拔罐施术后敷药,把敷贴的药物用纱布扎好,或选用胶布贴于药上,但胶布上要剪几个小孔,以便通气,隔一天或三天更换敷药一次。根据病情需要,可在敷药外面进行熨烫或渗透酒药,以增强药效。

4.疗效反应:一般用水调拌的散剂,其药性渗透力较弱,开始敷贴无明显反应,患部仅出现肿痒红紫并自觉有冷凉之感。如用的是消肿散热解毒药,敷贴一天即有疗效反应。

5.注意事项:

(1)散剂一定要研成细末,不可有粗粒存在。

(2)散剂一般应加入芳香开窍、具有渗透能力的药物。

(3)凡脐部有外伤出血、溃烂等,不宜直接用散剂敷贴。

(4)散剂敷料在存放中注意防潮、防霉、防虫蛀等。凡调拌后的敷料在临床上只使用一次,如药性较强的敷药,可连续使用两次。

二、糊剂

1.糊剂制法:药物加工研成细末后,用粘和剂如:乙醇、醋、蛋清、麻油等辅助料,或用白开水冷却后调拌药末成糊状;或用新鲜药物洗净后直接捣烂成糊状敷贴于脐部。外盖纱布及胶布固定。糊剂多选用易溶解、易研成细末的药物,民间常用新鲜草药。

2.糊剂特点:糊剂药物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糊剂可使药物缓缓释放药效,而延长药物的效果,缓和药物的毒性。在临床上对热症、肿毒、损伤等疗效明显,具有消肿泻热的功效。敷贴后,脐腹部顿感冷凉。另外,糊剂对外伤性皮肤溃烂、疮疡肿毒等有润肤祛毒、生肌收口的作用。

3.敷贴方法:先用姜汁或白酒擦洗脐部,消除脐中不洁之物,如遇脐部溃烂或疮毒红肿,应先进行清洗或拔毒处理,然后敷贴糊剂药物。

4.疗效反应:用糊剂敷贴治疗高热发烧、红肿疼痛、中暑昏迷、实热急症等,其疗效反应快,在3小时内即有疗效反应;而跌打损伤、内科疾患,疗效要在3天以后才可见到,疑难杂症要连续敷贴数次,才略见疗效反应。

5.注意事项:

(1)糊剂药物一定要加工研细,捣烂。

(2)凡对脐部有刺激性或对患者皮肤过敏的药物均不宜过久敷贴。

(3)糊剂敷贴后,为加强药性渗透性,可以根据病情变化,在包扎纱布外面适当地淋洒白酒、醋或其他药液等。

三、膏剂

1.膏剂制法:一般将配方中的药料先用香油浸渍一段时间,然后放入锅内加入植物油(香油或菜油等),用文火慢慢熬,待药料焦黄起锅,再滤去药渣,再放入一定量的铅丹熬炼。待油脂成膏、滴入布皮上呈珠状不散(即软硬适度)时,摊涂在一定规格(尺寸)的布、皮、牛皮纸、软胶纸等上面,即可制成使用。

2.膏剂特点:膏剂可保持较长的药性,制作良好的膏剂可存放数十年之久。在敷贴脐中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延长敷贴时间,或用一张膏剂反复多次敷贴。

另外,根据临床辨证,将膏药烤化后再加入一些丹药,可进一步提高膏剂药效。如有疼痛,可加镇痛丹药等。也可加入散末药物,烤化揉搓拌匀后敷贴之。

3.敷贴方法:临床使用时,首先将膏药烤软,然后进行搓揉,将四周药料调揉呈厚薄匀称。

4.疗效反应:膏药的疗效观察分两种,一种是见效快,如红肿胀痛的患者,药贴后,1~3天内就见疗效;另一种是见效慢,凡是内科疾病,敷贴后1~2周内才有反应,开始脐及脐周皮肤痒痛,然后可能发泡,而药性渗透入里,一般要在3天以后。

5.注意事项:

(1)膏药的熬炼一定要掌握火候,用火不可太猛或太弱,不然膏药会出现粘贴不牢,药性发挥效果差。

(2)要在敷贴膏药中掺入丹药时,丹药不可太多。根据病情,适当地增加少量镇痛、祛风、散寒或芳香类丹药即可。

(3)敷贴时,应掌握膏药的温度,切忌过热,以免烫伤脐及脐周皮肤。

(4)敷贴膏药后如果脐周皮肤呈水泡状,可用消过毒的针点破水泡涂以消炎膏,隔数日后再敷贴膏药。

四、饼剂

1.饼剂制法: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拌敷料做成饼;也可将药物用水直接煎烂或将新鲜药物捣烂,调拌面粉做成饼并放入笼内蒸熟。而捣烂新鲜药物或调拌油料类药物可直接捏饼敷贴,成形的饼可放在日光下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以不散为度。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在饼外层喷上一些药末或药汁,以增强饼剂的药性。

饼剂的制作可先用一个圆形的套圈,将调拌好的药物放置其中,稍加挤压成形,其体积应视疾病轻重与脐之大小而定。

2.饼剂特点:饼剂药性较缓,药物多选用草药或蔬菜、水果等,尤适宜于老年人和婴儿,或有皮肤过敏者使用。饼制敷贴对脐刺激不强,敷贴时间为1~2天。治疗时可根据病情随时换药。另外,饼剂敷贴后可适当配合艾条温灸,以使药性较快传导入里。温灸可一天数次,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3.敷贴方法:敷贴时,可以将饼剂加热后敷贴,然后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隔一天或两天更换一次。

4.疗效反应:饼剂多采用新鲜药物配制,在临床上对部分急性症状敷贴后,在半至1小时内就有疗效反应。其他慢性疾病,一般在2~3天后才有反应。饼剂敷贴初期,脐及周围皮肤有冷凉感,中期有瘙痒感,后期有隐疹出现。个别患者不适应刺激性较强的新鲜药物,不宜过久敷贴,应在一次敷贴后间隔数天后再敷贴。

5.注意事项:

(1)因饼剂药物多选用新鲜药物配制,有些应蒸熟敷贴,但不能久蒸,以蒸熟为度,以免药性走失。

(2)凡脐有溃烂感染等,不宜用饼剂敷贴。

(3)敷贴饼剂后,患者应少走动,避免饼剂散落。

五、丸剂

1.丸剂制法:将一定配方研细成药末,用辅料如蜂蜜、蜡、凡士林等调匀后做成丸粒,然后晒干或烘干。丸药的大小可根据患者临床的症状,灵活掌握。民间传统制丸方法,用工具一面转旋滚动丸子,一面喷辅料或其他药末于丸外。另外,在做丸药时,可放入一根线嵌在丸子内,留出一段线头,以便在丸子入脐后,可缓缓拉出来。

2.丸剂特点:丸剂多选用药性较强、毒性或开窍芳香性药物作配方。在临床使用中有一定回阳救逆作用,但其在制作和治疗上有一定局限性。

3.敷贴方法:定型后的丸剂直接敷贴于脐中,然后用胶布固定。或可用麻油或蛋清等先润滑脐,然后将丸剂缓缓塞入其内,治疗完毕,慢慢滑动取出。

4.疗效反应:丸剂直接放入脐部,疗效迅速。可在数小时内就有反应。一般药物药性可维持3~4天。

5.注意事项:

(1)丸剂药物配方多采用药性强、并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所以,在临床施治中应慎重,切不可内服。

(2)对小儿敷贴,应特别小心,因小儿多不愿被施治,此时丸剂可研末放置于脐周为好。

推荐专题
肿瘤/癌症 特色疗法
  •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等…[详情]

肿瘤医院 联系方式
网站首页|医院概况|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康复病例|健康资讯|联系我们|在线咨询|治疗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