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健康提示:胆囊癌是一种发病率高,难以治愈,容易复发的恶性肿瘤疾病,并且胆囊癌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很容易造成误诊,增加患者的痛苦
胆囊癌是一种发病率高,难以治愈,容易复发的恶性肿瘤疾病,并且胆囊癌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很容易造成误诊,增加患者的痛苦。那么,胆囊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下面就请中医肿瘤医院的专家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胆囊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胆管恶性疾病
(1)胰头癌:本病多伴有胰管的梗阻,在ERCP影像上可见胰管狭窄或闭塞。在B超和CT影像上可见胰头部肿块和胰体尾部胰管显著扩张。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多有胰酶的显著减少或缺乏。临床上,黄疸较为显著,多为无痛性进行性加重。出现疼痛时多已属晚期。
(2)乳头部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多能显示十二指肠降部左侧缘的充盈缺损。内镜多能直视肿瘤,并可行组织学检查。
(3)胆囊癌:本病侵及肝门部胆管或上段胆管时很难与胆管癌鉴别。但B超和CT可见胆囊实变或占位,选择性动脉造影可见胆囊区的缺血性肿瘤影。
(4)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癌在胆道造影中有时很难加以鉴别,但原发性肝癌多有肝硬化病史,AFP检测阳性,故需结合病史、AFP、B超、CT、选择性动脉造影等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有时需对切除的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后才能确诊。
(5)十二指肠癌或肉瘤:有时也可在胆道造影中出现胆总管走行异常、狭窄甚至闭塞的影像。但上消化道钡餐多能见到十二指肠内的占位影像,内镜检查更能明确诊断。
(6)胃癌晚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时,也可引起胆道闭塞,但上消化道钡餐和内镜检查足以确诊。
二、胆管良性疾病
(1)胆管良性肿瘤:在病史、体检和直接胆道造影中,胆管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很难,一般需依赖于组织学、细胞学检查。但如术前发现转移病灶者肯定为恶性。
(2)胆总管结石:病史较长,多有发作性腹痛史,黄疸也多为间歇性,有明显的症状缓解期。疼痛发作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炎表现,如发热、寒战、血象增高、局限性腹膜炎体征等。在胆道造影中可见到结石透亮影和杯口状影,且胆管壁光滑,但与息肉型胆管癌的鉴别较难。胆道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3)Mirrizzi综合征:胆道造影术可见肝总管右侧受压影,其边缘光滑。B超可见胆囊管内嵌顿的结石。术中不能肯定者可行胆管组织学检查。
(4)良性胆道狭窄:多在腹部手术后发生,少数发生在腹部创伤后。在胆道造影中也可显示胆道狭窄,但其边缘光滑、两边对称,必要时可行胆道镜取组织标本进行鉴定。
(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多见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腹痛多为阵发性,很少有胆绞痛。黄疸多为间歇性进行性加重,实验室检查为阻塞性黄疸。胆道造影多见胆管广泛性慢性狭窄和僵硬,但也有病变仅局限于部分胆管者,此型不易与胆管癌鉴别,只能依靠剖腹探查中的肉眼所见和组织学检查确诊。
(6)慢性胰腺炎:本病也可引起胰内胆管的狭窄或闭塞而发生黄疸,但病史较长,黄疸较轻。在胆道造影中可见病变胆管的狭窄是两边对称的,且边缘较光滑。需进一步行胰腺功能检查、ERCP、CT和术中活检确诊。
(7)毛细胆管性肝炎:本病也可出现恶心、厌食、黄疸、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等表现,易与胆管癌混淆。但其不同之处是:胆囊不肿大、无胆绞痛、尿中尿胆原量增加、肝功能检查多有异常,B超未见胆管扩张,确诊须依赖肝穿刺活检。
胆囊癌症状有哪些:
1、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功能不全,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2、右上腹疼痛:80%以上患者由于合并有胆囊结石,因而表现与胆囊结石胆囊炎相似的症状,以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部放射。
3、右上腹肿块:约一半的患者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肿块,多数为增大的胆囊。
4、黄疸及皮肤瘙痒: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或者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进而反流入血表现为皮肤粘膜黄染,多数伴有难以缓解的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重
5、发热及消瘦:约25%的患者出现发热,多由于继发胆道感染所致。晚期患者常伴有消瘦,甚至出现恶病质。
以上就是中医肿瘤医院对于胆囊癌的相关介绍,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生活中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胆囊癌相关知识,可以浏览更多健康咨询的内容。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等…[详情]
08年元月份因咽食有疼痛感,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晚期,手术不久后发现有转移现象,再次经放化疗治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