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健康提示:膀胱内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观察,近日,河北现代医学研究者泌尿外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探讨DC-CIK联合膀胱内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
近日,河北现代医学研究者泌尿外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探讨DC-CIK联合膀胱内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研究指出,DC-CIK联合膀胱内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可有效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和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该文发表在2013年第11期《温州医学院学报》杂志上。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手术患者122例,按照术后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给予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治疗,观察组在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分析治疗12个月后患者累积复发率、累积生存率、安全性及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观察组术后累积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由化疗引起,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DC-CIK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CD3 T细胞、CD4 T细胞、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电切(TUR-Bt)、膀胱局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4例行TUR-Bt、膀胱局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并有随访结果的病例,术后定期应用THP 30mg/S0ml、1次/周,连续8周;以后1次/月,连续10月。
膀胱内灌注化疗,每次膀胱内液保留30分钟,根据随访结果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4例患者总疗程1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22个月,无肿瘤复发32例(94.1%),复发2例,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灌注后出现一过性轻度尿频、尿急症状.结论:THP短时间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病人耐受性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
浅表性膀胱癌可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但术后3~5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且多在术后1年内复发[1]。膀胱癌术后进行灌注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之一。我院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16例浅薄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应用吡柔比星(THP)进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男91例,女25例;年龄25~83岁,均膀胱内原发病例。其中单发肿瘤19例,肿瘤最大直径4.2 cm,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中G1级39例、G2级63例、G3级14例、Tis期肿瘤4例、T1期65例、T2期47例。116例中,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或汽化电切、等离子电切75例,膀胱部分切除45例。征得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后,所有病例术后定期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
1.2 灌注方法 采用国产吡南阿霉素(盐酸吡柔比星,THP),每支10 mg。于手术毕时,用THP 30 mg加5%葡萄糖液40 ml灌入膀胱,保留30 min。患者均于术后7~10天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
吡柔比星30 mg加5%葡萄糖液40 ml,充分溶解,用导尿法向膀胱内注入。每5 min变换一次体位。药液在膀胱内保留30~60 min后自行排出。每周一次,连续8次,休息1个月,做检查。以后每月1次,共10次。
1.3 随访 术后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并记录用药期间患者出现的局部或全身情况,灌注期间所有患者每3个月做1次膀胱镜检查。
2 结果
患者均能耐受并完成1个以上疗程的治疗,无明显全身不良反应。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仅5例患者出现尿道烧灼感,7例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经抗炎、止血、解痉等治疗,并鼓励患者多饮水,3~7天后症状缓解。本组116例患者随访5~72个月,其中复发19例,复发者术前均为多发性或者高级别的膀胱癌,复发时间多在术后第一年内,复发率16.37%。复发者均再进行手术治疗。
3 护理要点
3.1 灌注前护理 灌注前嘱患者清洗会阴,备齐所有用物。适当控制饮水,以减少尿液对灌注药物的稀释,排空膀胱。对有创伤或感染的患者,灌注延迟1周。
3.2 灌注时护理 选择合适的溶媒,充分溶解药物。根据药物配伍禁忌运用5%葡萄糖液40 ml溶解药物。患者取仰卧位,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选择尿管型号,一般选择10~16号尿管。按无菌技术原则插入导尿管,插管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插入尿管后接注射器推药。推注药物速度不宜过快。推注过程中观察和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药液完全注入后,将导尿管末端提高,待药液全部进入膀胱后,从导尿管中注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10 ml,冲洗导尿管,迅速轻柔地拔出尿管,拔管时应注意防止药液漏入尿道,造成尿道局部烧灼感以及尿频尿急症状加重。
3.3 灌注后护理 灌注后嘱患者卧床休息30~60 min,并注意变换体位(平卧、侧卧、俯卧)。每5 min 变换体位1次,30~60 min后自行排出药液。嘱患者在排出药液后多饮水,以稀释膀胱内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尿道黏膜的刺激。
3.4 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及家属膀胱癌的发病特点、膀胱灌药的重要性以及膀胱灌注与预防肿瘤复发的关系,让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作好长期坚持治疗的准备;(2)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每次灌药的时间、间隔时间、灌药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方法;(3)告诉患者及家属每次复诊的时间及内容,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定复诊时间表,以避免患者因时间长而遗忘复诊,并告知复诊的重要性。(4)告知患者及家属定期复查膀胱镜等的重要性。
4 讨论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70%~80%为浅表性癌,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具有多发性和易复发的临床特点,导致50%~70%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容易复发。目前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主要方法是行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加术后膀胱内定期行灌注治疗。
对预防肿瘤复发及膀胱癌早期预防性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据报道,美国膀胱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病死率并非同步增长,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灌注治疗的应用及方法的改进有关。目前常用于膀胱内灌注的制剂有两类,一类是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苗、干扰素等,另一类是化疗药物,如阿霉素、丝裂霉素等。这些药物虽然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但是,由于存在着较高的不良反应,患者难以接受和坚持。
THP为一新型蒽环类抗肿瘤药物。THP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提示其在肿瘤组织内弥散速度快,抗癌活性强,可有效、迅速杀伤肿瘤细胞,消灭残存肿瘤。该作用可能是THP预防或延迟肿瘤复发的重要机制。THP是目前公认的效果较好的化疗药物之一。
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THP可充分发挥抗癌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微小病灶或原位癌,从而减少膀胱癌的复发。加强灌注前、灌注中、灌注后的护理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尿路症状。加强对患者的出院指导及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提高患者灌药的依从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等…[详情]
08年元月份因咽食有疼痛感,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晚期,手术不久后发现有转移现象,再次经放化疗治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