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健康提示: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占女性肿瘤发病的首位。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尤其是内脏转移是导致最终治疗失败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较常见的内脏转移为骨转移、肺转移和肝转移。
乳腺癌 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占女性肿瘤发病的首位。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尤其是内脏转移是导致最终治疗失败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较常见的内脏转移为骨转移、肺转移和肝转移。针对乳腺癌术后的骨、肺、肝转移,目前西医常用的方法是化疗,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对化疗不敏感或因不能耐受化疗的毒副作用而中止化疗,而且一些化疗方案给患者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研究乳腺癌术后骨、肺、肝转移的机理,进一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指导临床实践,发掘出能够抑制转移的有效中药或方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医对肿瘤复发、转移的认识和治疗,历代文献中并无明确相应的记载,但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传舍”的论述,“传”指癌毒的传播、扩散,“舍”有居留之意。中医学认为癌毒是癌瘤发生和发展的直接病因,也是造成癌瘤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癌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易于扩散,发生传舍;二是易于耗散正气,导致正虚不固,癌毒淫溢,更耗正气,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正气固摄能力愈弱,癌毒的传舍趋势愈盛,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肿瘤患者之所以能够“传舍”,发生转移,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正气虚衰,或邪气(癌毒)炽盛。
癌毒在沿经脉、络脉播散过程中,“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诸邪阻于“最虚”之局部,气血失和,痰瘀毒聚,即可形成转移瘤。同时全身或局部的气滞、血瘀和痰凝又是癌毒扩散和转移的适宜土壤与环境。临床肿瘤患者除表现出一系列的正虚证侯之外,均不同程度地伴有气滞、血瘀和痰凝证侯。
乳房为体表器官,通过经烙与肝、肾、胃等脏腑密切相连,为“宗经之所”,与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厥阴肝三经及冲、任二脉关系尤为密切。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乳腺癌自开始即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乳腺部除了发生淋巴转移外,人体凡有血运的部位,皆有发生转移的可能,但以血运丰富的组织或器官中发生率较高,其中以肺、肝、骨、脑等为转移的好发部位。
肺为乳腺癌最常见转移脏器,占所有转移的半数以上。从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看,与乳房密切相关的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均有经烙与肺脏相连系;从五行生克理论来说,乳房属肝属胃,肝为木,胃为土,肺为金。乳腺癌为病,母病及子,土病传金,肺脏受累。肝强肺弱,反侮于金,即为肝木刑金,也可见肿瘤转移于肺脏。《素问-灵兰秘典论》又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液流经于肺,肺和经脉中血液运行又有密切的关系 :“肺为娇脏”,位于胸中,谓之华盖,虚如蜂巢,肺组织疏松,结构抵抗力弱,有利于从乳房转移来的肿瘤细胞的侵袭和占据。同时“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失宣肃,则易成为痰湿停留之所。中医学认为,肿瘤多为痰毒之邪,同气相求,因此“贮痰之器”的肺易成为乳腺癌的转移之所。
通过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认识,肺、肝、骨、脑等之所以成为乳腺癌转移的好发部位,多能得到较圆满的解释,而这些认识都对乳腺癌的抗转移的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古代文献中对乳腺癌抗复发、转移治疗的论述较少,但中医学中“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以及温病学说中有关的“截断扭转”的治疗思想,对于乳腺癌转移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等…[详情]
08年元月份因咽食有疼痛感,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晚期,手术不久后发现有转移现象,再次经放化疗治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