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健康提示: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又称抗癌药治疗,主要用于中、晚期癌肿的综合治疗。半个世纪以来化疗有了飞速的发展。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又称抗癌药治疗,主要用于中、晚期癌肿的综合治疗。半个世纪以来化疗有了飞速的发展。目前临床已能单独应用化疗治愈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精原细胞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某些恶性肿瘤如霍奇金病、肾母细胞瘤、乳癌等可获得长期缓解。对其他恶性肿瘤,化疗可辅助手术或放疗。
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取决于肿瘤的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浸润范围、药物类型及给药方案。
1.药物分类
抗癌药种类繁多,按其作用机制分为5类:①细胞毒类烷化剂,如氮芥、环磷酰胺、白消安、环已亚硝脲等;②抗代谢类,对核酸代谢物与酶结合反应有相互竞争作用,影响核酸合成,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疏基嘌呤、痉基脲等;③抗生素类,如丝裂霉素、博莱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光辉霉素等;④生物碱类,主要干扰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如长期花碱、长春新碱、喜树碱、秋水仙碱等;⑤其他及激素类,如抗癌锑、斑蝥素、甲基苄肼、三苯氧胺、托瑞米芬、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给药方法
近年来对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的研究知识和各类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的认识,为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已知细胞群中只有部分细胞处于增殖周期。细胞增殖周期分为合成前期、DNA合成期、合成后期、有丝分裂期。直接作用于DNA的药物,如抗肿瘤抗生素、烷化剂类等对整个周期中的细胞均有杀灭作用,称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C)。仅对增殖某阶段起作用的药物,如甲氨蝶呤对S期细胞有效,长春新碱对M期细胞有效,称为周期特异性药物(CCSC)。另一部分处于静止期的肿瘤细胞对此类药物不敏感,常是肿瘤复发的根源,是当前化疗的难题之一。
CCNSC对癌细胞的作用强而快,剂量反应曲线接近直线,目前主张在最大耐受量下采用间断大剂量给药,以期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而给骨髓及其他正常组织恢复的机会;CCSC的剂量反应曲线为渐近线,其作用弱而慢,需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目前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全身给药(全身化疗)和局部给药(区域性化疗)。前者包括常规给药(给予静脉推注、静脉滴注、肌内注射或口服,这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持续输注(某些药物如5-FU,持续静脉输注数天、数周或数月,如用化疗泵持续灌注化疗,使疗效有了相当幅度提高,同时不良反应减轻)、时辰给药(定时疗法);后者包括动脉给药以提高肿瘤局部区域的药物浓度,降低全身毒性,提高疗效,如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插管介入治疗、腔内化疗、鞘内化疗。
3.化疗不良反应
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生长增殖中的正常细胞。近年来已明确人的造血细胞及上皮细胞的增殖速度比肿瘤细胞更快,所以用药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常见的如发生骨髓抑制,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如白细胞降至3.0×10(9)/L、血小板降至80×10(9)/L时须暂停治疗。导致胃肠系统反应,出现食欲低下、严重恶心呕吐、肠黏膜坏死脱落性腹泻、口腔溃疡等。作用于毛囊细胞,出现毛发脱落。
有些化疗药物可引起特异性反应,如阿霉素的心脏毒性,长春新碱引起末梢神经炎,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博莱霉素等引起肺纤维化,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有些化疗药大剂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因此,在进行化疗时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毒性有高度的警惕,如发生则调整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并注意对症治疗,尽可能减少不适反应,否则将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等…[详情]
08年元月份因咽食有疼痛感,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晚期,手术不久后发现有转移现象,再次经放化疗治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