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健康提示:前列腺癌的八种检查方法:一、实验室检查;二、b超检查;三、前列腺活检查;四、细胞学检查;五、x线检查;六、ct与mri检查;七、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八、膀胱镜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此抗原是一种分子量为34 000的大分子糖蛋白,存在于前列腺的内质网和前列腺上皮细胞及其分泌物中。为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肿瘤标记物,其数值增高与癌肿体积成正比,可作为前列腺癌的分期、治疗前后监测及诊断等方面的预测指标。
2.酸性磷酸酶(pap)。酸性磷酸酶可来自正常前列腺细胞,亦可来自癌细胞。还可来自红细胞、肝、肾及骨骼,因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疾患的血清总酸性磷酸酶也升高。后发现人体不同组织中含有不同的酸性磷酸酶,在血清测定标本中共有3种酸性磷酸酶:血清酸性磷酸酶(acp)、血清总酸性磷酸酶(tacp)和前列腺血清酸性磷酸酶(psap)。
3.癌胚抗原(cea)。cea测定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并不优于酸性磷酸酶,但在疑有前列腺癌而酸性磷酸酶不增高时,cea阳性则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b超检查
经直肠b超检查可了解肿瘤三维图像,测量肿块体积。肿瘤常呈低回声,单发或多发。
三、前列腺活检查
常用方法有:穿刺、抽吸、经尿道或会阴切开活检等。经直肠穿刺为最常用方法,并常在直肠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提高准确率达90%以上。
四、细胞学检查
1.尿液细胞学检查。前列腺分泌物可于尿液同时排出,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分泌物可能有癌细胞,因而尿液涂片可被发现,但有假阳性和假阴性,不能代替前列腺活检。
2.前列腺液细胞学检查。此法准确率较高,但前列腺按摩可引起前列腺癌扩散,不宜常用,可采用导管法检查。导管法采取前列腺液作前列腺癌的细胞学诊断,即前列腺液中脱落细胞的检查,可帮助诊断。用ft4号5ml气囊导管,气囊后2.5cm处有一侧孔,将导管插入膀胱后充盈气囊,压迫颈部,侧孔在尿道部,而后作前列腺按摩;用注射器抽吸前列腺液后用生理盐水5ml清洗导管及针筒,将清洗液作沉淀、涂片染色检查。
五、x线检查
1.x线造影
1)前列腺造影:可显示整个前列腺,可发现前列腺内孤立的、用手指检查却不能触及的结节。方法是消毒、局麻后,在会阴穿刺至前列腺,先注入乙碘油(ethiodized oil)0.2ml后摄骨盆片,证实穿刺针在前列腺组织内后,然后缓慢注入乙碘油2~4ml,以后用同样方法作另一侧注射。通常注射一叶只能显示一叶。注射造影剂前,先在膀胱内注入co2,可使显影更清楚。
2)精囊造影:前列腺癌的征象是精管显示狭窄、延长、僵硬或被切断等改变。
3)静脉肾盂造影:前列腺癌浸润至膀胱、压迫输尿管时,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输尿管积水。提示前列腺肿瘤已至晚期,可影响到膀胱三角区双侧输尿管口的尿液引流。
2.骨骼系统x线摄片 由于前列腺癌常有骨转移,故骨骼摄片应列为常规检查之一。摄片部位应包括骨盆、脊柱、肋骨、肩胛骨、股骨、颅骨等。但转移部位40%骨组织破坏后才能在骨x线片中表现出来,故有假阴性可能。前列腺癌最常转移到淋巴结,骨是第2个常见转移部位,尸检发现骨转移病例多达84%。骨部转移次序为脊柱、股骨、骨盆、肋骨、颅骨和肱骨。骨转移为成骨性的,而非溶骨性的。x线片诊断并不准确,但仔细检查椎体轮廓可发现皮质断裂、边缘模糊或骨细胞反应,这是查出前列腺癌早期骨转移的最有效方法。
六、ct与mri检查
当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ct检查可以发现前列腺形态不对称。ct检查在精囊和膀胱后壁之间可见一层很薄的结缔组织间隙,这间隙消失可能是前列腺肿瘤向包膜外浸润的早期特征。ct可确定前列腺癌的浸润程度。
mri可随意检查前列腺的横断面和矢状面,可显示前列腺及周围组织的病变程度。病人在做盆腔mri检查前不必排尿,因尿液可作为很好的对比剂,直肠内的气体亦可作为很好的对比剂。如果直肠、乙状结肠处于排空状态,最好使用一些对比剂如水、脂肪或顺磁性化合物填充。mri可以发现局限于腺体内的肿瘤,大多数前列腺癌灶的影像不均匀,边界模糊。mri还可用来对前列腺癌作分期,帮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由于慢性前列腺炎和少数前列腺结节增生的患者其影像亦有不均匀现象,此时的鉴别诊断有所困难,需参考其他检查资料。
七、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
放射性核素扫描常常用来诊断前列腺癌的骨转移,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的阳性发现早于骨骼的x线片。现用放射性核素99tc,使扫描质量有较大的提高。通过丁摄影可进行全身闪烁扫描,与10年前全身骨检查与身体各部位摄影相比,其时间短,x线照射少、转移发现率高。放射性核素99tc扫描是检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准确方法,对隐性骨转移特别敏感。
八、膀胱镜检查
可观察到后尿道与膀胱颈是否被侵犯,有无出血或梗阻等并发症。
中药免疫抗复发疗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等…[详情]
08年元月份因咽食有疼痛感,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晚期,手术不久后发现有转移现象,再次经放化疗治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