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借鉴的台湾经验

文章简介:作为一个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的发达地区,台湾全社会的医疗总费用占GDP比重只有6.7%,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其中财政投入占比只有24.7%,远低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这些公立医院比重较高的国家,其国民满意度达到全世界第二

值得借鉴的台湾经验

在现实中,一些专家尤其国际专家由于不了解中国国情,不谙中外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差异,认为中国应在现有大量公立医疗机构的基础上,走向英国的国民医疗体制。这种政策建议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中国的管理体制和英国存在根本差异。

目前,中国还处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探索之中。建立法治国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最核心的经验是让市场而非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尽可能不让政府介入微观事务包括医疗服务提供。而英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其公立医院拥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实现了“公有、公治、公享”。

中国的公立医院还是行政机构的附庸,非英国式的公立医院。况且,英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一直对医疗卫生体制展开引入竞争的改革,包括起初以建立和完善内部市场体制为主的第一阶段改革,至进入21世纪后集中于扩大患者自由选择权、给予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国家医疗服务)医院更多自主经营权、促进民营医院发展的第二阶段改革,英国学者将其归纳为“竞争和患者自主选择驱动的内部市场化”,即英国医疗体制亦非行政主导体制。

医疗体制不可能独立于大的社会经济体制之外,只能与之适应。在既有的、可借鉴的改革经验中,比英国更为适合的一个模板是台湾地区。

上世纪50年代,台湾只有公务员医保,台湾公立医院病床占全社会总病床数的比率高达九成。此后数十年间,台湾医保覆盖面逐渐扩大,1980年其公立医院病床占比已降至46%。1995年,台湾正式建立全民健保制度,到2010年,公立医院病床占比进一步下降到34%,而医院数量比重则降至16%。2010年时,台湾公立医院健保申报金额的市场占有率仅有31%,民营医院则高达69%。

通过发展社会保险来替代兴办公立医院,使台湾医疗体制逐渐从此前的“政府兴办医疗机构直接提供服务”模式,转向了“政府筹资补需方,民营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台湾的医疗服务质量、宏微观医疗绩效以及患者满意度,均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显著减轻了政府负担。

作为一个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的发达地区,台湾全社会的医疗总费用占GDP比重只有6.7%,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其中财政投入占比只有24.7%,远低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这些公立医院比重较高的国家,其国民满意度达到全世界第二。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台湾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基于其决策者对何种改革思路的选择,而是顺应了大的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方向。

行文至此,今时今日改革的泥沼之处显而易见。仅仅靠学者建言、媒体发声、患者抗议,都难以推动改革大刀阔斧地前进。好在改革终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无论是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医改形成的带动作用,还是不断释放的医疗需求对供方形成的倒逼压力,都能让我们对改革依然充满期待。

改革的目的在于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形成更趋完善的社会结构。官员、学者、医院管理层、医生乃至患者,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同时,需要承认,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医疗卫生体制自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通常也不能仅仅依靠医改,每一个身在其中者都应该深刻反思,也许这才是改革背后更大的意义所在。任何仓促定论、拒绝深究的态度,对历史,对社会,对艰难推进的改革,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负责任的。

(责任编辑:李德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推荐热图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专栏图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