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决策有顾虑

文章简介:既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没有公开透明的外部监管, “全民所有”的公立医院,普通民众无从有效参与治理,也无从平等享受其服务。凭借行政化的公立医院,想要提供优质、价廉、便捷、有“公益性”的医疗服务,最终却是目标与结果的分裂

公立医院自身的改革,没有取消行政等级制,没有取消国有事业编制体制,使得其依然无法摆脱行政化附庸的角色。于外部,医生难以流动、市场准入受到行政不当管制,使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步履维艰,无法形成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也无法对公立医疗机构形成改革的倒逼压力;于内部,坚持传统事业单位体制的公立医院,实质是官办医院加国有医生的行政化体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体制。

既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没有公开透明的外部监管, “全民所有”的公立医院,普通民众无从有效参与治理,也无从平等享受其服务。凭借行政化的公立医院,想要提供优质、价廉、便捷、有“公益性”的医疗服务,最终却是目标与结果的分裂。

一方面,国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希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另一方面,独自膨胀的公立医院又使得看病更难、看病更贵。规模越来越大的三级医院,利用行政垄断地位,以及国有事业编制制度对医生的束缚和垄断,凭借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全民医保带来的医疗需求增加,大规模扩张,形成愈演愈烈、后果越来越严重的虹吸效应。

凭借迄今未改的行政等级制,三甲医院垄断了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使本可在基层社区就诊的患者,被越来越多地虹吸到三甲医院;由于在迄今未改的行政等级制下,在三甲医院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提升机会,本应在社区提供全科服务的优秀医生,以及本该在二级医院提供常见病住院服务和康复治疗的医生,被越来越多地虹吸到三级医院;本应用于看小病、防大病、慢病管理的医保资金,越来越多地被虹吸到三甲医院。

目前,三甲医院日益呈现出上下通吃的格局,其膨胀的速度越快,相应导致国家的医疗费用上涨得越快、医保资金越不敷使用。

靠行政手段遏制三甲医院扩张趋势,最多是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的做法是开闸泄洪,即放开医生自由执业,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分流到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充分竞争、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同样是改革,为何在需方和供方各自的改革中,决策者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思路,个中原因值得深思,而不应该简单归之于“市场派”和“政府派”之间的拉扯。

社会医疗保险体制的建立,缘起于同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既顺应当时社会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是政府在财政不堪重负下的必然选择。新农合和城居保的建立,以及随后逐年加大的财政补贴,与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相关,也与政府改善民生、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相关。

医疗服务供给体系改革之难,除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不愿放权,也与根深蒂固的对市场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深深的不信任感有关。一个健康、开放、良性运转的医疗服务市场,对其外部的监督监管体制、对行业组织的发展水平、对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甚至对独立于行政部门运行的司法体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满足这些外部条件,事实上对整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出很高的改革要求,决策者因此顾虑重重。

说到底,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邓小平关于“思想再开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教诲依然是今天改革的关键指导原则。

(责任编辑:李德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推荐热图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专栏图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