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计划很完善

文章简介:2012年,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社区门诊机构完成的诊疗量仅占全市总量的20%左右,扣除其中的公卫门诊、单纯的卖药门诊和转诊门诊,实际完成的诊疗比重更低,而二三级医院完成的诊疗量则超过60%,其中三级医院超

相较于其他国家门诊服务普遍由私营诊所提供、医院仅提供住院服务的医疗体系,中国至今大部分门诊仍由医院完成,城市尤其如此。这既大大延长了患者排队就医时间,导致看病难,也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导致看病贵。供方未能市场化一个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分级诊疗制度迟迟无法形成。

在此前的改革中,决策者付出极大努力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包括通过大大提高基层诊疗的医保补偿比例,以期引导患者选择社区就诊;通过强制基层首诊制度以期逼迫患者首诊选择社区;通过“定岗、定编、定工资标准”甚至由财政全额包养、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做法,以期提高社区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但一个始终无法逾越的鸿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自身支付能力为最强有力支撑、高度关注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患者,始终只会选择自己信任的优秀医生就医。

而僵化如故的医疗机构行政等级制,使优秀医生进入社区、扎根社区没有可能。在这一现实下,患者如何选择首诊在社区?

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近八成的医生是“国有职工”,受到事业单位身份的束缚,不能享有自由执业的权利。医生独立开设社区诊所,仍受到区域卫生规划、卫生行政部门准入管制的层层制约,他们也无法在不同体制的医疗机构间流动。废除事业编制、放开医生自由执业,在新一轮医改推进五年后的今天,仍未作为明确的改革方向见诸文件,即便是作为过渡性举措的医生多点执业,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行政等级分明的公立主导体制,必然决定绝大多数优秀医生选择留在公立三甲医院,非公立医院以及私营诊所发展困难重重。公立社区医疗机构在过去五年得到大量的财政投入,硬件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收支两条线”、定岗定编定工资标准等公立主导体制下所必然的管理方式,使计划体制在社区医疗机构死灰复燃。整个医疗行业尤其是承担守门人职能的社区医疗机构,反而与“优胜劣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市场化人事薪酬制度渐行渐远。社区机构提供普通医疗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大大弱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失去患者信任,进而使“首诊在社区、小病在社区”的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数据清楚说明了这一趋势:2012年,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社区门诊机构完成的诊疗量仅占全市总量的20%左右,扣除其中的公卫门诊、单纯的卖药门诊和转诊门诊,实际完成的诊疗比重更低,而二三级医院完成的诊疗量则超过60%,其中三级医院超过40%,一些本应在社区完成的慢性病管理都进入三级医院的服务范围。另外,还滋生了社区医疗机构借助建立健康档案等公卫工作,上报虚假门诊服务量等不良现象。这是典型的计划之手造成的资源错配。

不废除医生的国有事业编制身份、放开医生自由执业,优秀医生下沉到社区永远是空话,分级诊疗体制无从建立,看病难困境无从缓解。

观察发达国家和地区,门诊服务多由市场化的私营医疗机构提供,如英国,90%的门急诊由独立执业的私立全科医师诊所承担,其中仅有10%进行转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市场化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比重也均超过80%。

理解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上述供需双方改革的不匹配,下述论断尽管失之简单但更易理解:凡是有助于政府甩包袱、减轻政府责任和负担,或者增加政府权力的改革,都很容易推进,需方改革即是如此。凡是需要削减政府权力,削减政府部门既得利益,或者增加政府责任的改革,总是步履维艰,供方改革严重滞后即源于此。概言之,所谓市场体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即是将政府权力限制在有限范围内、让个人和社会的选择权起决定性作用;所谓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核心就是缩减政府权力,明晰并强化政府责任,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责任编辑:李德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推荐热图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专栏图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