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折扣不如人意

文章简介:对于8亿农民而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显著提高了其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了城乡就医的不平等;对于城镇职工而言,社会医保取代了过去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将就医选择权交还给个人,驱使医疗机构及其医生积极提高医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利国利民的改革成

自1998年中国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大方向一直非常明确,即由行政化向市场化方向变革,这顺应了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趋势,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方向高度一致。

与其他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一样,十多年的医改历程中,有令人称道亦有遭人非议之处,改革政策至今仍在不断的调整中,不应盲目或仓促地得出定论,断言改革已经成功还是失败。

中国医改最成功之处在于,在短短数年中建立了覆盖13亿人、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全民医疗保障体制。对于8亿农民而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显著提高了其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了城乡就医的不平等;对于城镇职工而言,社会医保取代了过去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将就医选择权交还给个人,驱使医疗机构及其医生积极提高医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利国利民的改革成果。

不过,如此巨大的成就并未让全社会满意,即便政府每年都大幅提高对医保基金的财政补贴,社会对医改成效的怀疑始终不绝于耳。

对患者来说,支付能力的确提高了,但却找不到更多更好的医生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看病难问题未得到缓解,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但进展有限。

对公立医院医生来说,工作负荷越来越大,人事薪酬制度却依然延续了论资排辈的大锅饭制度,整个医疗行业没有建立起符合自身特征的“优胜劣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人事薪酬制度,医务人员无法获得体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和工作绩效的阳光化收入,暗箱操作的红包回扣泛滥,医患冲突愈演愈烈。

上述冲突和矛盾,究其根源,在于供方和需方的改革未能同步。在需方已经基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整个医疗服务供方却依然僵化于公立主导下的行政化等级体制。

目前,90%的医疗服务市场仍然由公立医疗机构垄断,而公立医疗机构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办不分的行政化机构,没有成为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拥有用人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的市场化服务主体;80%的医生依然是拥有事业编制身份的“国家干部”,而非符合医疗行业职业特征的自由执业者。同时,患者事实上也未能获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自主选择权。

简言之,需方体制已经基本走向市场化,而供方体制未能走向市场化,是迄今为止的医改成效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李德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推荐热图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专栏图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