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或36亿元收购滇虹 外资药企重心转向OTC市场

文章简介:拜耳或36亿元收购滇虹 外资药企重心转向OTC市场,2014年2月26日,总部位于云南昆明的国内OTC(非处方药)知名生产商滇虹药业发布通告称,德国拜耳集团拟全资收购滇虹药业全部股份。虽然具体金额没有透露,但有业内人士估计,收购金额高达36亿元人民币。

2014年2月26日,总部位于云南昆明的国内OTC(非处方药)知名生产商滇虹药业发布通告称,德国拜耳集团拟全资收购滇虹药业全部股份。虽然具体金额没有透露,但有业内人士估计,收购金额高达36亿元人民币。

如拜耳最终以36亿元收购滇虹药业,这将成为外资药企在国内最大规模的收购,超过2010年赛诺菲安万特集团以5.206亿美元(约合34.7亿元人民币)收购唐山太阳石药业。在中国医药产业的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外资并购产品的案例,却甚少发生外资全资收购国内医药公司的案例。

业内分析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此举意味着外资药企开始转移重心,注意力转向发展迅速平稳的OTC市场。

加码中药市场

滇虹药业以生产“皮康王”等治疗皮炎的OTC产品而知名,同时,这家企业也是一家重要的中药生产商,产品线包括涉及多个领域的中药产品。

令人不解的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外资制药企业进入中国并建立合资公司以来,因为对中药治病原理很难认同,外资巨头很少看上中药生产商,而且,大型外资药企都是以研发见长,很少看中科技含量低的OTC产品,因此此次拜耳大手笔收购滇虹药业确实令业界吃惊。拜耳如何解释这笔交易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此次收购包括一些非常强大的品牌,如治头屑和其他头皮疾病的康王洗剂、主打抗真菌的乳膏皮康王,这些品牌的加入将为拜耳奠定在中国非处方药皮肤科类领域的地位。”

德国拜耳集团旗下拜耳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拜耳医药”)公关部经理张丽阳回应称,“而且,收购还为拜耳进入中药领域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中药占据了中国非处方药市场的半壁江山,是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替代疗法,它为消费者寻找值得信赖的医疗保健提供了解决方案。”

根据拜耳医药提供的资料,2013年滇虹药业销售额为1.23亿欧元(约合10.32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领域共有员工近2400人,其产品在海外,诸如尼日利亚、越南、缅甸和柬埔寨等都有销售,中国业务占总额90%。

“我们的主要产品还是以化学药为主,包括皮康王这类主打产品。”滇虹药业总裁助理钟薇解释。她介绍,滇虹药业目前总部设在昆明,在北京设有营销中心,产品涉及皮炎、痤疮、复发性口腔溃疡、骨质增生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五个领域。

滇虹药业官网显示,其前身为中美合资昆明滇虹药业有限公司,系由滇虹天然药物厂与美国大东企业于1997年合资设立,设立至今始终由中方控股。2012年,昆明滇虹药业有限公司改制变更为滇虹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拜耳方面没有公布在中国的医药业务销售额,不过其对本报记者回应称,2013年,拜耳集团(包括医药、农作物、材料、化工产品等四个子集团)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地区)的销售额超过37亿欧元,约占全球总销售额的9%。

“滇虹”增长乏力

滇虹药业董事长郭振宇2011年5月出任世界OTC协会主席,在医药OTC圈子中可谓名声显赫,但是谁也未曾想到这次转让,他卖掉了创业多年的企业。

“管理团队是否继续保留的问题,现在还不好回答。”张丽阳回复记者称。

“OTC药企净利润平均在10%~15%之间,如果按照13%计算,滇虹药业去年净利润大致1.3亿元人民币,如果卖到36亿元,市盈率27倍,滇虹药业很划算。” 东方富海合伙人梅健评论,如果滇虹药业成功上市,按照目前的状况,未必能值这么多钱,“而且,如果大股东开始卖手中股份,股价就会一直跌下来。”  “OTC药企净利润平均在10%~15%之间,如果按照13%计算,滇虹药业去年净利润大致1.3亿元人民币,如果卖到36亿元,市盈率27倍,滇虹药业很划算。” 东方富海合伙人梅健评论,如果滇虹药业成功上市,按照目前的状况,未必能值这么多钱,“而且,如果大股东开始卖手中股份,股价就会一直跌下来。”

滇虹药业经营皮炎产品多年,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该公司经营状况看起来还不错,可实际上该公司也遇到增长乏力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并非只是滇虹药业一家OTC企业的问题,实际上国内OTC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困境。

“整体医改政策对OTC市场也造成冲击,因为基本药物价格平进平出,造成基层医院成为消费者购买药物的主要场所,使药店销售受到挤压,”中国非处方药协会副秘书长汪鳌说,“但是药店一直是传统OTC市场最大的销售渠道。”

这种区别在于,过去消费者想买OTC药品,其行为基本上是自主选择,但是实行基本药物报销制度以后,消费者被引导购买指定的基本药物或医保药物,减少了其他很多OTC产品的消费。

“另外,中国OTC产品审批过于困难,现在国家重点支持创新药物、重大疾病药物的审批,很少审批新的OTC药物,”汪鳌说,“但是实际上,美国有40万种OTC产品在售,而我们通过审批的只有几万种。”

OTC市场后劲

作为德国最大的制药企业,拜耳集团旗下制药业务2013年高达189.24亿欧元(约合1590亿元人民币),拜耳管理董事会主席马尔金·戴克斯称,这主要归功于最近推出的处方药产品带来的收益,而保健消费品业务销售额也出现增长态势。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对药企的排名,多年来拜耳医药在国内外资制药企业中销售规模多次位于三甲之内。

“不过拜耳在中国的药品销售主要来自于处方药,大约占80%,”一位曾在拜耳工作了十多年的中层管理人员史小红(化名)说,“而在近几年医改背景下,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下调药价,加上外资药企专利这几年纷纷到期,拜耳的压力与日俱增。”

在史小红看来,拜耳医药在中国的策略正在从治疗疾病转向大健康领域,而这种转型,早在五六年前甚至六七年前就在拜耳内部展开过争论,“只是决心最终很难下”。

“经营进医院的处方药和经营进药店的OTC产品,差别巨大,完全是两码事。”史小红解释,进医院的处方药,只要搞定医院医生、药剂科就可以了,资源、力量都要往这方面使,而转攻进药店的非处方药,则带来营销团队的转型,需建立全新的市场网络,不同的市场预算,制订不同的广告政策等等,这对于熟稔医院营销的外资企业来说,是最难啃的骨头。

分析人士认为,拜耳以重金拿下滇虹药业,其实看中的并非其品牌和产品。“对于拜耳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来说,在中国市场一两个亿的销售额建立起来的品牌真有那么值钱吗?”

梅健分析,“其实,它看中的是对方在OTC市场的销售网络和销售能力。”

根据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的统计,中国非处方药市场尽管增速低于处方药市场,但近几年仍增长迅猛,目前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三的位置,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年均增长约15%。

“其实拜耳早在2007年就以10亿多元收购了东盛药业的‘白加黑’,不仅仅拜耳,2010年赛诺菲收购太阳石,随后收购民生药业的‘21金维他’,也是冲着OTC来的,”汪鳌分析,“中国OTC市场增长平稳,不会经历处方药市场上的大起大落,这才是外资药企所看中的。”

(责任编辑:晓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推荐热图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专栏图片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