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拜耳的OTC棋局,继收购原东盛集团旗下的感冒药“白加黑”之后,近日德国拜耳再次大手笔收购了滇虹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滇虹药业”)所有股份,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在此背后,既证明了我国OTC市场前景甚好,又给国内OTC药企带来了冲击。
继收购原东盛集团旗下的感冒药“白加黑”之后,近日德国拜耳再次大手笔收购了滇虹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滇虹药业”)所有股份,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在此背后,既证明了我国OTC市场前景甚好,又给国内OTC药企带来了冲击。
OTC市场潜力巨大
近日,世界跨国医药巨头德国拜耳以36亿的价格整体收购了滇虹药业所有股份,并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知情人士透露,整个交割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完成。而滇虹药业运营架构,短期内将不会有调整和变化。这是继2008年拜耳以12亿元的代价并购著名感冒药品牌“白加黑”之后的第二个大招,也是去年桂龙案例后,外资药企又一起对国内OTC药企的收购。
而随着我国医药信息的普及、自我药疗观念的提升,我国OTC市场在不断壮大,并且有趋于世界第二大OTC市场之势。针对如此广阔的OTC市场,外资药企也一直虎视眈眈,伺机而为。
“目前,我国OTC市场规模(包括大健康产品在内)已超过2000亿人民币,按照国际规律,其份额约占整个医药市场的30%-40%,到2020年,我国OTC市场规模可能位居全球第一,潜力巨大。同时,目前5000多个OTC品种中,中成药约占据品种数量的80%,销售金额占较大比例。”广东天奥医药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曾军如是说。
但在天正制药集团OTC总经理李秉彧看来,尽管我国OTC市场在不断发展壮大,在2020年市场规模将会跃居世界第一位,但随着国家基药政策的不断推进,各省招标政策的不断出台,今年的OTC市场整体表现将会呈现出“黎明前的黑暗”。
“其原因有三:一是基药政策的实施,使所有OTC品种都有基药与之配套,因为零差率和参会参保人群的药费全额及按照比例报销,消费者在社区医疗机构不花钱即可拿药,将导致药店渠道客户流失;二是由于国家反商业贿赂的强力实施,处方药生产企业特别是做院线的企业不得不转型至OTC,变相加剧了我国OTC市场的竞争;三是基药限价政策的冲击,使得OTC企业利润增速放缓,这将导致一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品牌工业发展乏力,退出OTC舞台;四是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速度上升,使得市场容量逐级变大。”他进一步分析道。
拜耳深耕OTC梦
即便2014年OTC市场如李秉彧所说,“整体表现将会呈现出‘黎明前的黑暗’”;但对拜耳而言,却是早就想切入深耕发展中国家的OTC市场,尤其是中国。由于药物的引进程序较为复杂,以及中国本身中草药体系的历史悠久,使得拜耳的梦想一度停留在等待中。而伴随着收购滇虹药业的落定,拜耳扩张中国的梦想进一步实现。
对于拜耳此举,李秉彧表示,受政策性影响,外资药企在中国市场已逐渐失去超国民待遇,但对于经济发展GDP速度一直保持在8%的中国市场来说,放弃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同时,诸多外资药企的现操盘手多为中国人,他们熟悉国内市场运作,选择转型做OTC市场则是一种必然,而此次拜耳收购滇虹药业更是印证了这个趋势发展——借助本土企业,合理整合资源和销售渠道,发力OTC市场。
无论是在处方药市场还是OTC市场,拜耳在医药行业的表现更多的是一个“狩猎者”的形象。如其先后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了先灵制药、罗氏的OTC事业部、东盛盖天力产权、美国SkinMedica等,均出手迅捷,成果颇丰——扩充消化科、皮肤科和妇科、解热镇痛和维生素领域。
对于进军滇虹药业,曾军更认为这是拜耳“潜伏”观察后的必然举动。他指出:“有观点认为这是拜耳借机进入中药领域的举措。但我认为这在其收购考量方面并非唯一因素,因为滇虹药业在中药领域的表现并非特别出色,相反OTC市场的表现才较为强势,如‘康王’和‘皮康王’系列。在之前,拜耳在中国区域的皮肤领域几乎没有进展,收购滇虹药业恰恰形成了在药品或皮肤科领域当中新的丝绸之路。同时,由于‘康王’系列属于跨界产品,拜耳藉此介入日化领域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以期赶超强生、GSK在健康领域中的日化产品比例。”
而相关资料显示,OTC在外资药企的业务结构和利润结构中居于从属地位,相对不为管理层所看重。平均来说,OTC业务只占到6家最大外资药企全球销售的16%和营业利润的14%。但近年来,外资药企却在OTC市场上动作频频,抢食中国市场。
对此,李秉彧认为,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性因素,国内基药政策实施和顺应民意的反腐开展,使外资药企利润空间、市场份额进一步被压缩,转型OTC无疑会使其规避风险;另一方面,OTC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将成为外资药企主要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OTC市场自由化竞争度较高,外资药企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
倚重品牌夺市场
与此同时,业界指出,“外资药企通过此类收购,争夺我国OTC市场,对国内OTC生产企业影响颇深,而国内药企亦可通过收购等形式抢占国内OTC市场,与外资药企抗衡。”
对此,曾军表示,外资药企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增强了OTC市场的竞争力与话语权,这无疑威胁到了国内药企的地位。但对于国内药企而言,只要管理相配套,通过合并等方式做强、做大,也是一种明智选择。
不过,国内药企要想与外资药企抗衡,抢夺OTC市场,除通过收购等形式外,还应全力塑造品牌。因为依据各大外资药企发展轨迹来看,收购只是其布局和抢占市场手段之一,而真正得到市场认可的还是品牌。
李秉彧对此表示,无论是利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塑造一个品牌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尽管其相应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未来OTC市场依旧需要靠品牌。故国内药企在做品牌建设时应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价格管控。价格是品牌的生命线,价格体系维护不好,则销售渠道混乱,国内药企应以大连锁为切入点,全面进行维价工作。
第二,注重事件营销和新媒体营销。在新媒体的攻势下,传统媒体的费效比越来越高,因此,国内药企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应注重新媒体的应用,如视频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宣传方式不应再以传统的广而告之等方式进行,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对社会发生的热点,要善于与企业产品或企业相结合,制造舆论效应,最大限度的宣传自己。
第三,控制好时间节点。新品投入市场,可采用饥饿疗法,用控销的模式开拓有影响力的终端市场,以专有属性树立品牌形象,并培养消费者的喜爱度和忠诚度。以此做法来拉动渠道商业;当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度后,再进行开拓渠道商业公司。这种做法需要国内药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时间节点一旦控制不好,效果会适得其反。
曾军则认为,OTC是典型的品牌主导消费,民众在面临多样选择时,品牌是购买决策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而在众多竞争中,想要以绝对的优势完胜是很难达成的,所以要专注某个点去攻破。
“OTC的品牌塑造和处方药的品牌塑造差异较为不同,如果说处方药是更加趋于理性,那在塑造OTC品牌时就更要注意感性的东西,因为在理性层面的差异实际上并非如此明显。正如《战争论》作者卡尔·范·克劳塞维兹所言:绝对的优越性是不可能达成的,而是你必须在关键的决策点上善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以生产出一种相对的优越性。”他直言道。
然而,无论是外资药企还是国内药企,在进行OTC市场运作时,都需要因地制宜,采用与之配套的产品营销模式。对此,李秉彧提醒道,在进行OTC市场运作时,药企应依据现有的市场环境,应建立以KA为主导的OTC营销模式,即用KA作点,以OTC作面,做到点面结合,实现突破。
(责任编辑:晓靓)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